產後三急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婦科 婦產科疾病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n hòu sān jí

2 英文參考

triple puerperal cri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產後三急爲病證名[1]。指產後嘔吐盜汗泄瀉三證[1]。《張氏醫通》卷十一:“產後諸病,惟嘔吐盜汗泄瀉爲急,三者並見必危。”

4 產後嘔吐

產後嘔吐爲病證名[2]

4.1 病因病機

多因產後惡露去少,敗血散於脾胃;或產後血去過多,而氣獨盛,以致氣逆所致[2]

敗血散於脾胃者,脾受之則不能運化精微,兼見腹脹;胃受之則不能受納水谷,而出現嘔吐[2]。同時伴有惡露下行,滯而不爽[2]

4.2 辨證論治

治宜活血祛瘀、降逆和胃[2]。方用抵聖湯人蔘半夏赤芍藥澤蘭葉、橘皮,入薑汁數匙)[2]。若以尋常止嘔藥治之,更傷動正氣,病難治癒[2]。氣盛以致氣逆者,症見腹脹嘔吐,兼見氣乏力面色不華,產後下血量較多,治宜益氣和胃,降逆止嘔,方用《和劑局方人蔘養胃湯[2]

5 產後盜汗

產後盜汗爲病證名[3]。見《傅青主女科》。

5.1 病因病機

因產時氣血暴虛,血虛陰虧所致[3]

5.2 症狀

症見睡中汗出,醒來即止[3]

5.3 治療

產後盜汗與內科雜病盜汗治法有所不同[3]。一般盜汗患者當歸六黃湯;而產後盜汗卻應當調補氣血,兼以斂汗,方用止汗散(《傅青主女科》:人蔘當歸、熟地、麻黃根黃連浮小麥大棗[3]

6 產後泄瀉

產後泄瀉又名產泄[4]

6.1 病因病機及治療

《《張氏醫通》卷十一:“產後泄瀉。其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止,產後尤甚;一者因臨產傷飲食,產後滑脫;一者因新產驟食肥腥,不能克運;一者因新產煩渴恣飲,水谷混亂;一者因新產失護,臍腹臟腑受冷。其致瀉之由雖異,一皆中氣虛寒傳化失職之患,並宜理中湯爲主。食加枳實山楂;水加桂心、茯苓;虛加桂附倍參;寒加桂附倍姜;久瀉腎虛加桂心、熟附;瘀結不行加炮楂、歸身。若見完谷不化,色白如糜,此脾胃大虛,元氣虛脫之候,十有九死。惟猛進溫補之劑,庶可挽回。即有煩躁發熱面赤,脈來數大,皆虛火上炎之故,當並進桂、附、人蔘、甘、姜、苓、術之類,伏龍肝煮湯代水煎服,仍得收功。若小便混濁如泔,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腸垢者,乃元氣下陷之故,並宜補中益氣加桂苓、炮姜升舉之。或臭水不止加蘄艾香附吳茱萸。”

丹溪心法》:“產後泄瀉,此餘血滲入大腸爲泄,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荊芥大者四、五穗,於盞內燒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湯調下。此藥雖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9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9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6.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95.

治療產後三急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