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 2012年05月15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人體部位名·下脘

下脘指胃腔下口幽門部。《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素問·調經論》:“下焦不行,下脘不通。”

經穴名·下脘

出《鍼灸甲乙經》。《脈經》名下管。下脘別名幽門。屬任脈。足太陰、任脈之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下動、靜脈。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反胃,腸鳴,泄瀉,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標準定位

仰臥位。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取法

在臍上2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穴位解剖

下脘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特異性

足太陰、任脈之會

功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病症

腹堅硬脹,食谷不化,痞塊連臍上;嘔逆,泄瀉;虛腫,日漸消瘦。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配伍

下脘配陷谷,有行氣和胃的作用,主治腸鳴,食谷不化。

下脘配中脘,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堅硬脹,痞塊。

下脘配足三裏,有行氣降氣,寬中醒脾的作用。主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太陰、任脈之會。

《外臺》:引孕婦不可灸。

《聚英》: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谷於是入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