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吳茱萸湯

處方

桔梗(去苗)、防風(去苗.叉)、乾薑(炮)、甘草(炙)、當歸(去苗.微炒)、細辛(去苗),各半兩;熟乾地黃三分,吳茱萸(湯洗七遍.微炒)二兩。

炮製

上爲粗散。

功能主治

治婦人髒氣本虛,宿挾風泠,胸膈滿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戰慄,或泄痢不止,少氣羸困,及因而生產,髒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甚,並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細濾去渣,熱服,空心,食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吳茱萸湯

處方

吳茱萸6克 防風 桔梗 乾薑 甘草 細辛 當歸各3克 乾地黃9克

製法

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

養血溫經散寒。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產後益劇者。

用法用量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宜明論方》卷一:吳茱萸湯

處方

吳茱萸(湯淘,炒)厚朴(生薑制)官桂(去皮)乾薑(炮)各60克 白朮 陳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製法

上藥爲末。

功能主治

溫陽運脾,理氣消脹。治陰盛生寒,腹滿臏脹,常常如飽,飲食無味。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薑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

《宜明論方》卷一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吳茱萸湯

處方

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麥冬各6克 防風 細辛 藁本 乾薑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溫經止痛。治婦女經行腹痛,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爲病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醫宗金鑑》卷四十四

《外臺》卷十九引許仁則方

組成

吳茱萸2兩,生薑5兩,橘皮3兩,桂心2兩,大檳榔10個。

主治

腳氣病,但覺腳腫疼悶沉重,有時緩弱,乍衝心腹滿悶,小腹下不仁,有時急痛。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溫服,服相去如人行7-8裏久。1服覺諸狀可,欲重合服亦佳。服湯後,將息經3-4日,即服桑根白皮等六味丸。

製備方法

上切。

用藥禁忌

忌生蔥。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方》

組成

吳茱萸半升,款冬花1兩,桂心1兩,生薑1兩,射干2兩,紫菀2兩。

主治

小兒咳逆,連年不止。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半,先哺乳,後服3合。

《聖惠》卷十二

組成

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大棗5個,甘草1分(炙微赤,銼),生薑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

傷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煩悶絕。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盞半,煎至1盞半,去滓,分3次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銼細。

《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

吳茱萸(湯淘3遍,焙乾炒)1兩,當歸(切,焙)1兩,芍藥1兩,甘草(炙)3分,乾薑(炮裂)半兩,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3分。

主治

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酒半盞,大棗3個(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

吳茱萸1分(湯洗,焙乾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人蔘3分,幹木瓜半兩,藿香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丁香(炒)半兩。

主治

傷寒後霍亂,吐利腹脹,轉筋,手足冷,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半兩,蔥花(切)半開。

主治

脾心痛,痛則脹痛如錐刺。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7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製備方法

上拌令勻。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炒)1兩,甘草(炙)1兩,乾薑(炮)1兩,熟乾地黃(焙)1兩,芎1兩,虻蟲(去翅足,炒)1兩,水蛭(糯米同炒米熟,去米)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梔子仁6個,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2兩,芍藥1兩半。

功效

通血止痛。

主治

婦人月水不通,心腹(疒丂)痛欲死。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有頃再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

吳茱萸(湯洗,炒幹)1兩,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黃耆(銼)半兩,乾薑(炮)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赤芍藥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白檀半兩,五味子半兩,桔梗半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1兩,莎草根1兩,當歸(切,焙)1兩,芎1兩,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1兩,甘草(炙)1兩半。

主治

傷寒陰毒。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銼,入淨鍋內,慢火炒令黃,再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

吳茱萸(湯漫,焙炒)1兩1分,木香2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2兩,大腹(連皮子,銼)5個,牽牛子1兩(別搗末,湯成下)。

主治

腳氣已發,兼宿冷氣衝心煩痛,大便祕澀,腹脹如鼓,漸至悶亂。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納牽牛子末1錢匕,攪令勻,空心服之。以大小便通利爲度。

製備方法

上除牽牛子外,爲粗末。

《普濟方》卷二○三引《經驗良方》

組成

吳茱萸4兩,木瓜5兩,蒼朮2兩,鹽1兩。

主治

有感冷溼氣,吐瀉轉筋。

用法用量

白湯調服3錢。

製備方法

以酒、醋各2盞,同煮至幹,爲末。

《衛生寶鑑》卷十八

組成

黃耆1兩,川芎1兩,甘草(炙)1兩半,吳茱萸半兩(湯泡)。

主治

妊娠傷胎,數落而不結實,或冷或熱。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食前溫酒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用藥禁忌

忌生冷果實。

《宣明論》卷一

組成

吳茱萸(湯淘)1兩2錢,厚朴(生薑制)1兩2錢,官桂(去皮)1兩2錢,乾薑(炮)1兩2錢,白朮半兩,陳皮(去白)半兩,蜀椒(出子)半兩。

主治

陰盛生寒,腹滿腹脹,且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進之無味。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末。

《雞峯》卷十四

組成

黃連4兩,吳茱萸3分,當歸3分,石榴皮3兩。

主治

積冷,赤白痢下不斷,變成赤黑汁,形如爛魚腹腸,疼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未。

《雞峯》卷四

組成

青嫩蒴藋1大握,附子2兩,青橘皮1兩,吳茱萸1兩,川椒1兩。

功效

暖筋脈,壯筋力,調暢榮衛。

用法用量

每次水5升,煮30餘沸,去滓,先淋右肩至手指,無風處淋之,3-5日1次。再暖湯,方淋右膝踝至腳趾爲佳。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作二次使。

《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分,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1分,當歸(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主治

產後肺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半兩,人蔘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當歸(切,焙)1兩,芎1兩,芍藥1兩。

主治

妊娠胃冷,心腹刺痛,氣逆嘔噦。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

吳茱萸(湯浸一宿,焙乾炒)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個,芎2兩,乾薑(炮)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多)2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

心中寒,心背徹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醫統》卷八十三引《集驗方》

組成

吳茱萸(湯泡)1錢,玄胡索1錢,官桂5分,木香5分。

主治

婦人、室女內外着寒,小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空心或食前滾湯1杯調衝,酒2杯調服;未痊再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1兩,乾薑(炮)1兩。

主治

霍亂乾嘔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

吳茱萸(湯浸3次,焙乾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

風毒腳氣。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半分(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日晚再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組成

吳茱萸(淘,炒)半兩,草豆蔻仁10個,甘草(炙)1分,幹木瓜(去皮瓤並子,焙)3分。

主治

霍亂不得利,氣急膨滿,(疒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黑豆100粒,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熱服,如人行5裏再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炒)半兩,黃連(去須,炒)1兩,赤芍藥1兩。

主治

冷熱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

吳茱萸(湯洗7遍,焙炒)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

冷痰,吞酸吐水,胸中不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炒)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桂(去粗皮)2兩,乾薑(炮)2兩,白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蔘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半兩。

主治

陰盛生寒,腹滿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以水1盞半,入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

豆豉1升,茱萸1升。

主治

中風口噤,悶亂不知人,湯飲不下。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稍稍服。

《千金》卷十六

組成

吳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麥1升,甘草1兩,人蔘1兩,桂心1兩,大棗10個,生薑8兩。

主治

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方中取茱萸下逆氣,人蔘補正氣,大棗安中氣,生薑去穢氣,加半夏開痰氣,小麥通肝氣,桂心溫血氣,甘草和胃氣也。

《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半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焙)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半兩,防風(去叉)半兩,人蔘半兩,芎半兩,藿香葉半兩,柴胡(去苗)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

脾瘧,寒熱時作,肌瘦食減,腸泄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2片,煎至7分,去滓,未發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普濟方》卷三五五

組成

吳茱萸1兩半(湯洗7次),桔梗半兩,福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半夏(泡7次)半兩,防風半兩,真細辛半兩,白茯苓半兩,牡丹皮半兩,桂心半兩,當歸(酒炒)半兩。

主治

產後虛勞百症。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3盞半,煎至7分,頓服。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

吳茱萸湯(湯洗,焙)3兩。

主治

脾臟虛冷,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分(不搗),以水2盞,入生薑1分(切)、蔥白5寸(切),同煎取8分,去滓,食前溫服。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甘草(炙,銼)1分,半夏(湯洗7遍,焙)1分,乾薑(炮)1分,芎1分,細辛(去苗葉)1分,麻黃(去根節)1分,高良薑1分,藁本(去苗土)1分,桂(去粗皮)1分。

主治

寒瘧,先寒後熱,頭痛不可忍,熱極即汗出煩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未發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普濟方》卷三四三引《便產須知》

方名

吳茱萸湯

別名

實胎散

組成

甘草(炙)、黃耆、人蔘、川芎、白朮、熟地黃(洗,蒸)、吳茱萸各等分。

主治

妊娠懷胎,數落而不結實。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溫酒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用藥禁忌

忌菘菜、桃、李、雀肉、醋物。

《金鑑》卷四十四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當歸2錢,肉桂2錢,吳茱萸2錢,丹皮2錢,半夏(制)2錢,麥冬2錢,防風1錢,細辛1錢,藁本1錢,乾薑1錢,茯苓1錢,木香1錢,炙甘草1錢。

主治

婦人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爲病,經行腹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何氏濟生論》卷三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蒼朮1錢,麻黃5分,羌活5分,吳茱萸3分,藁本、柴胡、升麻、黃耆2分,半夏、川烏、蔓荊子1分,細辛、紅花少許。

主治

厥陰頭痛,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附註

按:方中藁本、柴胡、升麻、半夏、川烏、細辛用量原缺。

《審視瑤函》卷三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半夏(姜制)、吳茱萸、川芎、炙甘草、人蔘、白茯苓、白芷、廣陳皮各等分。

主治

厥陰經頭風頭痛,四肢厥,嘔吐痰沫。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白水2鍾,煎至8分,食後服。

製備方法

上銼1劑。

《明醫指掌》卷六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麻黃5分(去節),羌活5分(去蘆),吳茱萸4分,藁本3分,升麻3分,黃耆3分,黃芩1錢,當歸(酒洗)1錢,黃柏(炒)1錢,川芎1錢,蔓荊子3分,細辛3分,柴胡3分,黃連(炒)3分,半夏(泡)3分,紅花3分,蒼朮(米泔浸一晝夜,曬乾,炒)1錢。

主治

厥陰頭痛,或痰涎厥冷,脈浮而緩。

用法用量

水2盞,煎8分服。

製備方法

上銼1劑。

《萬氏女科》卷三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吳茱萸(炒)1錢半,桔梗、乾薑(炒)、炙草、半夏(制)、細辛、當歸、白茯苓、桂心、陳皮。

主治

婦人髒氣本虛,宿夾積冷,胸腹脹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或因新產血氣暴虛,風冷乘之,以致寒邪內勝,宿疾益加。

用法用量

生薑爲引,水煎,熱服。

附註

桔梗以下各藥用量原缺。

《千金》卷三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吳茱萸2兩,防風12銖,桔梗12銖,乾薑12銖,甘草12銖,細辛12銖,當歸12銖,乾地黃18銖。

主治

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腫,或寒,或下痢,氣息綿惙欲絕,產後益劇。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1升半,去滓服,日2次。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先有寒,明非暴受之寒也,胸滿痛而且嘔吐食少,或浮腫,或下痢,一切都是裏證,故用姜、萸、細辛以溫其胃,當歸、地黃以滋其血,防風、桂心以拓其氣。即產後亦劇,益不出此。

《傷寒論》

方名

吳茱萸湯

別名

茱萸湯、茱萸人蔘湯、三味參萸湯、參萸湯、四神煎、吳茱萸湯

組成

吳茱萸1升(洗),人蔘3兩,生薑6兩(切),大棗12枚(擘)。

功效

溫中補虛,降逆散寒。

主治

胃中虛寒,乾嘔,胸滿,吐涎沫;厥陰頭痛;少陰吐利,手足逆冷;吞酸。現用於神經性嘔吐、偏頭痛、神經性頭痛、美尼爾氏綜合症等屬肝胃虛寒者。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溫服7合,日3次。

臨牀應用

1.頭痛:一人初患頭痛,次日腹痛而嘔,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氣昏冒,時或上攻,氣急息迫,不能語言,予吳茱萸湯,諸證頓除。
2.厭食:一男性,壯年,每日只能勉強進食1-2兩,不知飢飽,予健脾消導藥不效,胸悶,脈弦遲,舌質正常,舌苔薄白粘膩。當是胃寒挾濁。予吳茱萸湯加神曲試治,重用吳茱萸15g。次日食慾大振。
3.嘔吐:一男性,30歲,起病三年餘,呈規律性嘔吐涎沫,先後曾用多種藥物治療無效,經胃腸道影診斷爲瀑布狀胃。方用吳茱萸24g,黨蔘30g,生薑30g,紅棗5個,半夏12g。服一劑嘔止,原方再服20餘劑,觀察二月餘未見再發。
4.呃逆:姚某,男,43歲。呃逆每發於食後,吐物皆爲積食痰涎,歷兩月餘,面色蒼黃,精神萎靡,形體消瘦,食不甘味,脈來細遲,舌苔白潤,舌質淡胖,治宜溫中化飲,降逆止嘔,用吳茱萸9g,黨蔘15g,生薑15g,大棗5個,半夏6g,茯苓9g。服三劑嘔逆漸平,再服四劑獲愈。
5.眩暈:一女,67歲,患美尼爾氏綜合徵兩年,近加重,頭暈目眩,旋轉不定,如立舟中,耳如蟬鳴,嘔吐清涎,畏寒肢冷,舌質淡,苔白厚膩,脈弦細。證屬肝寒犯胃,濁陰上擾。治宜溫肝暖胃,升清降濁。方用吳茱萸24g、人蔘9g、生薑30g、大棗3個。煎服一劑,嘔吐,呻吟漸止,安然入睡,原方再進一劑後,能坐起進食。以上方加減,用吳茱萸9g、黨蔘12g、半夏9g、白朮12g、陳皮6g、砂仁6g、生薑12g、大棗3個,續服五劑,諸證悉除。觀察12年,未見覆發。
6.痢疾:一男,32歲,患細菌性痢疾反覆發作二年,纏綿不愈。近來發作10余天,下痢稀薄,紅白相兼,日行5-10餘次不等,少腹隱痛,喜溫喜按,食少神疲,手足欠溫,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病屬脾胃虛寒,寒溼內蘊。治擬溼中散寒,燥溼健脾,佐以澀腸固脫。方用人蔘12g、吳茱萸9g、炮姜9g、赤石脂24g、艾葉炭12g、蒼、白朮各15g、罌粟殼9g、大棗5個。水煎服,2劑後痢止,5劑痊癒。改服參苓白朮散以善後,隨訪3年未發。

各家論述

1.《內臺方議》:乾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吐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爲君;生薑能散氣爲臣;人蔘、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爲佐使,以安其中也。
2.《醫方考》:方中吳茱萸辛熱而味厚,《經》曰味爲陰,味厚爲陰中之陰,故走下焦而溫少陰、厥陰;佐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人蔘、大棗,補中虛也。
3.《醫方集解》:此足厥陰少陰陽明藥也。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人蔘、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若少陰證吐利厥逆,甚至於煩躁欲死、胃中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散寒下逆,人蔘、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幹,溫經而兼溫中也,吳茱萸爲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

附註

茱萸湯(《金匱》卷中)、茱萸人蔘湯(《三因》卷十一)、三味參萸湯(《醫學入門》卷四)、參萸湯(《醫學入門》卷七)、四神煎(仙拈集)卷一)、吳茱萸湯(《方症會要》卷三)。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方名

吳茱萸湯

別名

吳茱萸加減湯

組成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3分,細辛(去苗葉)3分,高良薑(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

主治

厥疝,陰冷囊寒。積氣上逆。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取1盞,去滓溫服,日2次。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附註

吳茱萸加減湯(《宣明論》卷一)。

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吳茱萸5合,桂1兩。

主治

卒心痛。

用法用量

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附註

《聖濟總錄》本方用法:上爲粗末,每服1錢半匕,用酒1盞,煎至6分,去滓頓服。

《普濟方》卷二四四

方名

吳茱萸湯

組成

吳茱萸4升,淡竹葉(切)1升。

主治

腳氣攻心欲死者。

用法用量

上以水1鬥,煮取2升,去滓,分5服。

加減

上氣腹滿不快,加檳榔40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