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藥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圍藥   藥劑名。外科用塗敷疔疽周圍以截斷其向外擴散之藥劑。出《瘡瘍經驗全書》卷九,《醫學源流論·圍藥論》:“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頂不高,……惟圍藥能截之,使不併合,則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膚,勢必四布爲害,惟圍藥能束之,使不散漫。”用法與敷藥不同,無需敷貼其瘡(包括癰疽頂頭)之全部表面,只用將調合之藥塗布癰疽之四圍,要之必須中央空出其瘡頭,以泄火毒之邪氣。

《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

乳香、沒藥、大黃、連翹、黃芩、黃連、黃柏、南星、半夏、防風、羌活、瓜蔞、阿膠、皁角刺。

功效

消散。

主治

癰疽

用法用量

外敷。寒者熱用,熱者寒用。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好醋煎黑色成膏。

附註

《丹溪心法附餘》本方用量:乳香,沒藥各二錢,餘藥各五錢。

《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

五倍子(炒焦黑)5斤,陳小粉(炒黃黑色)5斤,龜板(燒灰)12兩,白及12兩,白蘞12兩,樸消12兩,榆樹皮12兩,大黃8兩,白芷梢8兩,南星8兩,黃柏8兩,半夏8兩,黃連4兩,牙皁4兩,萆薢4兩。

功效

定痛散毒。初起圍之即消;已成者圍之即生頭出膿。

主治

一切癰疽、發背、便毒、橫痃、吹乳及風溼疼痛,小兒熱毒火丹,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每用入白蜜、豬膽、醋3味和勻,圍紅腫處,中留一孔,綿紙蓋之,如紙幹,用醋以刷子刷上。

製備方法

上爲末,陳米醋糊勻,入瓦甕內,慢火熬成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