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 2016年05月0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天府|Tianfu|Tienfu|Heaven Prefecture|LU3|P3|P3||L3|LU3|3

天府爲經穴名(Tiānfǔ LU3)[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代號LU3[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屬手太陰肺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天即天空,指上而言;府即聚集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穴在臂之上端,是肺氣聚集之處,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主治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及哮喘,咯血,癭氣,鼻衄,目眩,不能遠視,多睡,神志恍惚,善忘,悲苦,上臂外側前廉痛,上臂內側痛、麻木不仁,身腫身脹,身重嗜睡等。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天府二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所屬部位

上臂[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1.

天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天府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9-40.

天府位於臂前區,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坐位或臥位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天府位於上臂前外側,平腋前紋頭下3寸,當肱二頭肌外側溝處(《鍼灸甲乙經》)[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

天府穴在手太陰肺經中的位置

天府穴在手太陰肺經中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

上肢內側部經穴——天府的位置

上肢內側部經穴——天府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的位置(手太陰肺經)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的位置(肌肉)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取穴法

位於臂前區,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坐位或臥位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坐位或臥位,在腋前皺壁上端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取穴。簡便取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側處是穴。

坐位,微屈肘,於肱二頭肌外側溝平腋前紋頭處至尺澤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界處取穴;或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處是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穴位解剖

天府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肱肌。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肌支。分佈着臂外側皮神經,當肌皮神經通過處。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肱二頭肌外側溝內頭靜脈外後方,深進肱肌。該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過,併發肌支支配該二肌。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肱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皮膚→皮下組織→肱二頭肌長頭[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9-40.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頭靜脈經過和臂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肌皮神經和肱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9-40.

布有臂外側皮神經,肌皮神經和頭靜脈,肱動、靜脈肌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

功效與作用

天府穴有調理肺氣,安神定志的作用。

天府有調肺氣,清上焦,疏經絡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主治病症

天府穴主治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及哮喘,咯血,癭氣,鼻衄,目眩,不能遠視,多睡,神志恍惚,善忘,悲苦,上臂外側前廉痛,上臂內側痛、麻木不仁,身腫身脹,身重嗜睡等。

天府穴主治氣喘、癭氣、鼻衄、上臂內側痛[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9-40.

天府穴主要用於胸肺、五官疾患等:如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及哮喘、鼻衄、目眩、遠視、口鼻出血、多睡、恍惚善忘及癭氣、上臂外側前廉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肺病:咳嗽,鼻衄,氣喘,咯血[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經脈病:肩及上肢內側疼痛,麻木不仁[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神志病:神志恍惚,善忘,悲苦[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頭面五官病:目眩,不能遠視[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其他病:身腫身脹,身重嗜睡[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9-40.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灸法

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

配伍

天府配合谷治口鼻出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天府配膈會、氣舍治癭氣、咽腫[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天府配肩髃、天宗治肩臂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天府配肩髃、曲澤,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上臂疼痛。

天府配臑會、合谷、氣舍,治癭氣、咽腫[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天府配合谷、迎香,治鼻衄[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天府配合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天府配中府、雲門、華蓋、肺俞,治哮喘[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天府配臑會、氣舍、間使、太沖、太溪,有行氣活血,解鬱散結的作用,主治癭氣。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癭惡氣,灸天府五十壯。

《備急千金要方》: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千金翼方》:身重嗜眠不自覺,灸天府正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逆氣喘不得息,目眩遠視䀮䀮,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鍼灸甲乙經》:咳上氣,喘不得息,暴癉內逆,肝肺相搏,鼻口出血,身脹,逆息不得臥,天府主之。風汗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天府主之。

《鍼灸大成》:主暴癉,口鼻衄血,中風邪,泣出,喜忘,飛屍惡疰,鬼語,喘息,寒熱瘧,目眩,遠視䀮䀮,癭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