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瀉 2016年07月05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暑瀉(summerheat diarrhe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6.。見《丹溪心法·泄瀉》。是指暑毒傷及腸胃,以腹痛,瀉下如水,身熱煩渴,尿赤,舌紅,苔薄黃等爲常見症的暑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又稱暑泄[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6.

病因病機

暑毒之邪傷於腸胃所致的泄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6.

症狀及治療

《證治要訣》卷八:“暑瀉,由胃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曬物,坐日中熱處,證狀與熱瀉略同,宜胃苓飲,或五苓散加車前子少許。”

辨證論治

《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暑瀉,專受暑而成瀉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於口齒,傷於腸胃,數日間其邪即發,或夾食,或夾溼,以致煩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瀉如水直注,日夜無度。宜以炒黃連爲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飲。久者,暑邪留於三焦腸胃之間,以致久而成泄,所瀉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龍丸。此新久之別也。而其症之所現,雖同屬暑瀉,其爲治又有當分辨者。如暑傷心脾,嘔吐泄瀉,或霍亂轉筋,及浮腫瘧痢,宜六和湯;如暑熱引飲過多,致水暑交併,而上吐下瀉,宜解暑三白散;如傷暑,上吐下瀉,而兼煩亂,宜香樸飲子;如暑月煩渴,引飲過多,脾胃停積冷溼,致成吐瀉,宜大順散;……若不過受暑而瀉,別無他故,則惟清暑足矣,宜消暑十全飲、香茹湯;其或有盛暑傷於外,陰冷傷於內,而爲內外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視矣,宜連理湯、桂苓元、縮脾飲。”

關於熱瀉

熱瀉又稱熱泄、火瀉、火泄[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病因病機

因熱迫腸胃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症狀

症見腸鳴腹痛,痛瀉陣作,瀉下多黃色稠黏,或注瀉如水,或米穀不化,肛門灼痛,後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澀,脈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丹溪心法·泄瀉》:“熱瀉,糞色赤黃,肛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燒,煩渴,小便不利。”

治療

治宜清熱瀉火,可用黃芩湯、柴葛芩連湯、加味四苓散、香連丸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氣虛有熱者,可用衛生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陰虛火動者,可用升陰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本病可見於細菌性食物中毒及腸炎、菌痢等疾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