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發疹性口腔炎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疾病概述

手足口病又叫發疹性口腔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與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接觸,飲用被污染的水均可被傳染。好發於4歲以下的兒童,多流行在夏秋季節。患者發病後一般可在一兩週內自愈,不會留下後遺症,極少數人可出現腦炎、無菌性腦膜炎等併發症。

疾病描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爲主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爲主要特徵少數患者可併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

症狀體徵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尤以1歲左右幼兒多見,潛伏期2-7天,發疹前可有低熱、頭痛、食慾減退有等前驅表現,數日後手.足和口腔發生水皰爲特徵的病毒性皮膚病,具有傳染性。

疾病病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型(EV)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較大

病理生理

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爲本病的傳染源 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 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 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 發病前數天 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 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性最強 病人糞便 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 毛巾 手絹 牙杯 玩具 食具 奶具 牀上用品 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

診斷檢查

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重症病例:有手足口病的臨牀表現的患者,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主要對症處理爲主。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護理,做好口腔衛生,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爲宜。因手足口病可合併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故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就診、複查進行檢測,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復。

預後及預防

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應消毒處理,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在手足口病流行時,應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特別提示

手足口病又叫發疹性口腔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與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接觸,飲用被污染的水均可被傳染。患者發病後一般可在一兩週內自愈,不會留下後遺症,極少數人可出現腦炎、無菌性腦膜炎等併發症。

家庭和托幼機構的傳播是本病社會傳播的主要機制。迄今對手足口病尚無特殊疫苗,亦無物資的抗病毒藥物。因此,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早期治療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不發生繼發感染的有力措施。

因本病有自限性,除對症治療外一般不需用抗菌藥物,但要口腔內、手、足等處的皰疹破潰時,要防止細菌的繼發感染。託兒所、幼兒園等兒童集體機構,堅持檢診制度,注意觀察幼兒體溫,口腔和手、足等處,同時做好日常用具的消毒。

手足口病患者應隔離治療至主要症狀消失。密切接觸病人嬰幼兒可注射丙種球蛋白,這樣可減少發病或減輕症狀。醫療單位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實行預診,分診或設專門診室。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