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學會的前身北京中醫學會成立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950年5月30日,北京中醫學會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宣告成立。賀誠在成立大會上做題爲《中西醫團結與中醫進修問題》的講話。

北京中醫學會作爲解放初期成立較早的行業學會之一,承載着廣大中醫寄予的厚望,以百倍的熱情和幹勁擔負起爲傳統醫學發展奠基的歷史使命。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開始了劃時代的新的征程。

成立大會之後,全體執委選出趙樹屏爲主席,趙錫武爲副主席兼組織組長,潘兆鵬爲副主席兼祕書,於道濟爲副主席兼福利組長,哈玉民爲副主席兼社會服務組長。白嘯山爲副主席兼福利組長。董德懋爲副主席。爲團結中西醫,整理學術,選執委孟昭威爲學術組長。

北京中醫學吸收廣大中醫參加,成爲羣衆性的學術組織。自開始籌備至1950年12月20 日止,會員由225人增加到517名,到1951年5月底止,增加到861人。學會會址設在哈玉民診所。

1950年至1956年,學會先後做了6 件大事。

1、成立預防醫學專門委員會,舉辦預防醫學進修班。聘請醫學專家講授現代預防醫學知識,使中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同時適應了當時預防傳染病工作的需要,並在此基礎上開辦了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爲北京中醫教育奠定了基礎。

2、組織鍼灸專門委員會,舉辦鍼灸培訓班,爲鍼灸事業培養了後備人才

3、成立聯合醫院診所委員會,爲中醫基層醫療機構的建立開拓了道路。

4、出版中醫雜誌,交流中醫學術,帶動了北京和全國的中醫發展。

5、成立北京中醫學會門診部,聚集了北京中醫精華人才,成爲北京中醫醫院、護國寺中醫醫院中醫科研基地的搖籃。

6、成立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組織西醫學中醫學習班等開闢了北京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先河。

開國之初,北京中醫學會卓有成效的工作,從預防、鍼灸、醫療、科研、出版和中西醫結合等全方位的爲北京中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半個世紀後,北京中醫藥之輝煌,與北京中醫學會的先輩們的努力奮鬥是密不可分的。

1956年,北京中醫學會交由北京市衛生局主管。1961年,北京中醫學會與北京醫師學會、北京護士學會等一起併入北京市衛生工作者學會,仍由北京市衛生局主管。體制的變動使學會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這一時期學會的發展相對緩慢。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北京中醫學會奉命停止一切活動。1978年2月,根據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市衛生局的指示,學會恢復工作。

改革開放以後,北京中醫學會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臨牀、面向科研、面向新世紀的原則,努力發揮學術先導作用,努力解決中醫隊伍後繼乏人的問題,積極開展各種類型、多形式,多層次的學術活動,在國內外交流、繼續教育、科普諮詢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績。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