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祕 2018年08月1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冷祕(cold constipat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又名陰結(《蘭室祕藏·大便燥結門》)、寒祕(《奇效良方·祕結門》)。是指寒邪內結,以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苔白膩,脈弦緊等爲常見症的實祕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冷祕的病因病機

冷祕由陰寒凝結,腑氣不通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8.

《聖濟總錄·大小便門》:“下焦虛冷,窘迫後重,是謂冷祕。”

冷祕的症狀

冷祕患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痛拘急,腹滿拒按,脅下痛,小便清長,面色㿠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或腰脊酸冷,呃逆嘔吐,舌淡苔白,脈弦緊[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證治要訣·大便祕》:“冷祕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祕塞,其人腸內氣攻,喜熱惡寒,宜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各半錢,吞半硫丸。”

《醫述》:“世人但知熱祕,不知冷祕,冷祕者,冷氣凝結,津液不通,如天寒地凍,水結成冰之義,治宜八味丸、半硫丸溫而通之。”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冷閉者,脣淡、口和,舌胎白,小便清,喜熱、惡寒,此名陰結,宜用溫藥而兼潤燥之法,理中湯加歸芍主之。”

證候分析

陰寒內盛,凝滯胃腸:陽氣虛衰,寒自內生,腸道傳送無力,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陰寒內盛,氣機阻滯,故腹中冷痛,喜熱怕冷。陽虛溫煦無權,故四肢不溫,腰膝酸冷,小便清長。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脈沉遲,均爲陽虛內寒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冷祕的治療

治法

冷祕治宜溫陽通便[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方藥治療

冷祕可用濟川煎[備註]濟川煎(《景嶽全書》):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加肉桂進行治療。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升清以降濁;肉桂溫陽而散寒。亦可選用半硫丸[備註]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硫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鍼灸治療

方一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通便

選穴: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

方義:大腸俞乃大腸腑氣轉輸之處,配其募穴天樞,調理氣血,疏通腑氣;支溝宣導三焦氣機,通調腑氣;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有“合治內腑”之意,調理腑氣,恢復大腸傳導功能。

隨證配穴:陰寒盛灸神闕穴。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二

取大腸俞、天樞、大橫、支溝、上巨虛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冷祕者加灸神闕、氣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

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冷祕患者建議食用桑椹、麻仁、鎖陽、蜂蜜、胡桃仁、羊肉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1.紫蘇麻仁粥(《普濟本事方》):蘇子10g,麻仁15g,粳米50~100g。蘇子、麻仁搗爛,加水研,濾取汁,與粳米同煮粥,任意服。

2.鎖陽桑椹蜜糖水(《中國藥膳學》):鎖陽15g,桑椹15g,蜂蜜30g。鎖陽與桑椹水煎取汁,入蜂蜜攪勻,分2次服。

3.胡桃仁粉(經驗方):胡桃仁5個,烤乾,研粉。睡前開水送服,連服1~2個月。

關於便祕

便祕(constipat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見《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祕結源流》。即大便祕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又稱大便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是大便祕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便祕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係甚爲密切[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其發病的原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氣機鬱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熱祕現常分爲實祕(包括熱祕氣祕冷祕等)、虛祕(包括氣虛證陰虛證陽虛證血虛證等)進行辨治,詳見便祕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