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客
《邪客》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邪,病邪;客,外来者。本文主要讨论外邪侵入人体的病机,故名。文中指出邪气入侵的部位不同,能引起不同的病证,并相应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祛散外邪。
-
肩项痛
肩项痛证名。见《甲乙经》卷八。由邪客经脉,或血失濡养所致。《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治宜祛风止痛或养血和络;选用羌活泻白散或圣愈汤。参见肩痛、项痛条。内脏病而痛引肩项者,病多危重。
-
伤寒失声
《诸病源候论》卷八:“邪客于肺,肺主声,而通于气,今外邪与真气相搏,真气虚而邪气胜,故声为之不通也。”若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者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大青龙汤、麻黄汤等加减。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
巨刺
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瘀血的络脉为主。
-
风疳丹
功能主治:今乳哺充肥,风消气伏。主儿禀受不足,乳哺失宜,肤华浮脆,冒犯风冷,正气微弱,客邪在内,令儿津液不固,自汗自利,中寒气痞,关膈不通,呕吐乳片,肌肉不生,精神昏塞,不欲啼笑,以至龟胸解颅,邪客心成惊痫,邪客脾成风疳。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赵氏家传》
-
外感咳嗽·外寒内热证
定义:外感咳嗽·外寒内热证(exogenouscoughwithsyndromeofexternalcoldandinternalheat)是指素有郁热,复感风寒,以咳嗽,痰黄,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内伤咳嗽·肺热证
定义:内伤咳嗽·肺热证(endogenouscoughwithlungheatsyndrome)是指火热之邪,蕴结于肺,以咳嗽,咯痰,气粗而喘,发热,口渴,或胸痛咽痛,鼻煽气灼,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飧泄
注解:飧泄(飧音sūn孙)为病证名。又名飧泻、水谷痢。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
胞肿如桃·风热袭表证
定义:胞肿如桃·风热袭表证(peach-likeswellingofeyelidwithpatternofwind-heatassaultingexterior)是指风热外袭,以眼睑肿胀,红赤疼痛,起病较急,兼见恶寒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胞肿如桃证候。答曰:此乃脾肺之壅热,邪客腠理,致上下胞睑如桃,痛涩泪出不绝之注桃目。
-
胞肿如桃·热毒炽盛证
定义:胞肿如桃·热毒炽盛证(peach-likeswellingofeyelid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眼睑红肿如桃,白睛赤肿高起,热泪频流,口渴引饮,溲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胞肿如桃证候。《银海精微》卷下:“问曰:人之患眼胞睑壅肿如桃者,何也?宜服清凉散、羌活除风汤、蝉花散主之。”
-
温燥咳嗽
定义:外感咳嗽·温燥证(exogenouscoughwithwarm-drynesssyndrome)又称温燥咳嗽,是指燥热犯肺,耗伤津液,以咳嗽少痰,或略有黏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咽痛,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循法
概述:循法(mildpressingalongchannelcoursemildpressingalongmeridiancourse)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临床应用: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进针后循按可迅速得气。
-
胸胁支满
胸胁支满病证名。指胸及胁肋部支撑胀满。《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
-
心伤
、参见脉极、七伤:脉极为病证名。又称血极。1.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②指阴汗、精寒、精清、精少、囊下湿痒、小便涩数、夜梦阴人等(见《古今医鉴》)。③指脾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伤(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
-
小心
概述:小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吴鹤皋注:“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上数的第七椎),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
夷则
六律指古代的六个音律。把六阴律称为六吕。《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1.六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
仰息
仰息病状名。指仰面喘息。《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
-
扬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此人薄皮肤而且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眦裂而目扬,毛起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
咽喉壅塞
咽喉壅塞证名。指邪客肺气,宣肃不利,咽喉壅塞难通的病证。见于多种咽喉疾病。
-
牙疼
牙疼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即牙痛。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3.因于虚者,多属肝肾两亏,虚火上炎,致牙齿浮动隐痛,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
卒
卒㈠音足(zú)。《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灵枢·邪客》:“愿卒闻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毕卒刺之。”
-
水谷痢
概述:水谷痢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水谷痢:水谷痢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用保和丸、和胃丸等方。
-
水谷利
指泄泻完谷不化者。《卫生宝鉴·泄痢门》:“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加减木香散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
-
十二节
《灵枢·邪客》:“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又称十二节刺。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荣
荣①通营,即营气。《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③营养濡润。《灵枢·邪客》:“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素问·刺热》:“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俱生,万物之荣。”《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荣。”王冰注:“针入至血,谓之中荣。”
-
解
《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胃气行留火,皮肤湿(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
火牙痛
火牙痛为病证名。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因于虚火者,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
扞皮开腠理
扞皮开腠理指进针的方法。出《灵枢·邪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扞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意即医者顺着筋肉的缝隙,以左手撑开皮肤,右手轻缓地进针,使病人减免惊恐感,而又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
风牙痛
风牙痛为病名。风为百病之长。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用清胃散、玉女煎等酌加薄荷、防风、蝉衣等。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可选用温胆汤、甘露消毒丹酌加细辛、蜀椒等。
-
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常之气…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②指切脉。参持脉条。《灵枢·邪客》:“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参持满条。《灵枢·厥气》:“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
辰
辰①地支的第五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②指二十八宿星。《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③十二支的通称。《灵枢·邪客》:“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
-
臂
臂为人体部位名。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
-
胞肿如桃
出《银海精微》。答曰:此乃脾肺之壅热,邪客腠理,致上下胞睑如桃,痛涩泪出不绝之注桃目。热毒炽盛证:胞肿如桃·热毒炽盛证(peach-likeswellingofeyelid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眼睑红肿如桃,白睛赤肿高起,热泪频流,口渴引饮,溲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胞肿如桃证候。
-
角发酒
功能主治:尸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而致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其状若尸。各家论述:1.《素问》王冰注:左角之发,是五络血之余也,故剃之燔治,饮之以美酒也。2.《内经讲义》:发亦名血余,性味苦涩微温,能治血病,为止血消瘀之良药,功能消瘀利窍,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
-
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处方: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活血通经。主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摘录:何任方
-
宗气
宗气为营卫之气(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与呼吸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是一身之气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见《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等。宗气的盛泄与人体气血运行、寒温调节、呼吸、声音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
营气
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温病辨证中,营分证和气分证二者合称·营气: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即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主要说明营气来源于胃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并阐述它在十四经中的正常循行流注,以营养全身。
-
外感咳嗽·火热证
定义:外感咳嗽·火热证(exogenouscoughwithfire-heatsyndrome)又称火热咳嗽,是指火邪伤肺,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火热咳嗽
定义:外感咳嗽·火热证(exogenouscoughwithfire-heatsyndrome)又称火热咳嗽,是指火邪伤肺,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阳虚咳嗽
定义:内伤咳嗽·阳虚证(endogenouscoughwithyangdeficiencysyndrome)又称阳虚咳嗽,是指脾肾阳虚,水气上泛,以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小便不利,苔白润,脉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五音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出《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
心藏神
心藏神即心藏之神,指人的神志活动。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
心
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的推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主汗,某些自汗、盗汗病证与心病有关。手厥阴心包经“内络于心肺”,足三阴、足三阳经别均通于心。其背俞为心俞,募穴为巨阙。《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凡心火动,口疮弄舌,眼大小眦赤红,小水不通,皆宜推而清之。
-
齘齿
齘齿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齘齿者,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睡眠气息喘而邪动,引其筋脉,故上下齿相磨切有声,谓之龄齿。”治法:属心胃火热者,宜清热泻火,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舌卷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上喘为水
上喘为水为病证名,指水邪犯肺,出现喘逆症状。《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
伤寒咽喉痛
伤寒咽喉痛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七。指伤寒过经不愈,邪毒上熏所致的咽喉痛。“伤寒病,过经而不愈,脉反沉迟,手足厥逆者,此为下部脉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气上熏,故咽喉不利,或病而生疮。”若其人恶寒,发热汗不出,脉浮紧者,可选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加减。
-
泉脉
泉脉即泉水。《灵枢·邪客》:“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
臑阴
臑阴同“臑内”,臑部内侧。《灵枢·邪客》:“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