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 2018年04月1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西醫·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爲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簡稱肩周炎。是指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爲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致一定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爲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即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症性疾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臨牀特點爲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多伴有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以50歲左右者多見,故有“五十肩”之稱[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女性多於男性[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其發病與慢性勞損有關,患者多有外傷史[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爲粘連性肩關節炎、五十肩、凝肩、凍結肩、漏肩風。

疾病名稱

肩關節周圍炎

英文名稱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別名

frozen shoulder;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凍肩;凍結肩;杜普累氏綜合徵;杜普累綜合徵;肩關節周炎;肩周炎;五十肩;粘連性肩關節炎;凝肩;漏肩風;

分類

骨科 > 四肢疾患 > 肩關節及肘關節紊亂 > 肩關節紊亂

ICD號

M75.0

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因

本病由於肩周的肌肉、肌腱、韌帶、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症,導致關節內外粘連,阻礙肩關節活動所致。可因外傷、慢性勞損、較長時間不活動或固定、或局部受風寒侵襲等誘因而發作。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的病因至今不清,一般認爲與下列因素有關:

肩部原因

(1)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馳,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軟組織退行性改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如肩峯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

(2)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於身旁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肩外因素

由於肩關節以外的疾病,如頸椎病、冠心病、肺炎、膽囊炎等反射性地引起肩部疼痛,使肩關節活動受限,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竈,轉變爲真正的肩周炎。

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病機制

病理生理

肩關節周圍的病變主要發生在盂肱關節周圍,其中包括:

(1)肌和肌腱

可分兩層。外層爲叄角肌,內層爲崗上肌、崗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四個短肌及其聯合肌腱。聯合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附着於肱骨上端如袖套狀,稱爲旋轉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關節活動時受力最大結構之一,易於損傷。肱二頭肌長腱起於關節盂上方,經肱骨結節間溝的骨纖維隧,此段是炎症好發之處。肱二頭肌短頭起於喙突,經盂肱關節內前方到上臂,受炎症影響後肌肉痙攣,影響肩外展、後伸。

(2)滑囊

滑囊有叄角肌下滑囊、肩峯下滑囊及喙突下滑囊。其炎症可與相鄰的叄角肌、崗上肌腱、肱二頭肌短腱相互影響。

(3)關節囊

盂肱關節囊大而松馳,肩活動範圍很大故易受損傷。

上述結構的慢性損傷主要表現爲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從而產生疼痛和功能受限。後期粘連變得非常緊密,甚至與骨膜粘連,此時疼痛消失,但功能障礙卻難以恢復。

病理過程分期

Depalma(1983)將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病理過程分爲3期:

(1)凝結期

早期爲凝結期,此期病變主要位於肩關節囊。肩關節造影顯示關節囊緊縮,關節囊下皺褶互相粘連而消失,肱二頭肌長頭腱與腱鞘間有薄的粘連。

(2)凍結期

以後隨着病變程度加劇,進入凍結期。此期除關節囊嚴重攣縮外,關節周圍軟組織均受累,退行性變加劇,滑膜充血、組織缺乏彈性。喙肱韌帶攣縮限制了肱骨頭外旋,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攣縮,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使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

(3)解凍期

經7~12個月後炎症逐漸消退,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逐漸恢復,稱解凍期。

Depalma在1例15年前患雙側凍結肩而自愈病人,屍體解剖中發現兩側肱二頭肌長頭腱在肱骨結節間溝均獲得新的骨附着點,而肌腱關節囊內部分均已消失。作者認爲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是引起凍結肩的主要原因,一旦長頭腱黏附於結節間溝獲得新的骨附着點,而肌腱關節囊內部分發生病理性撕裂,則肩關節功能改善,凍結肩趨向好轉。也有人發現長時間側臥抱肩,喙突和肱骨頭擠壓關節囊出現腫脹或壞死是凍結肩病因。

肩關節周圍炎的臨牀表現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臨牀表現主要爲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或僵硬,肩周肌肉萎縮。部分病人是由肱二頭肌腱鞘炎、岡上肌炎、肩峯下滑囊炎等發展而來。本病好發於40歲以上中老年,女多於男(約3:1),左肩多於右肩,亦可兩側先後發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初起時爲輕度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障礙,以後逐漸加重,可向頸、耳、前臂放射。患側手不能摸褲袋、扎褲帶、摸背、梳頭、甚至洗臉、漱口等。經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疼痛逐漸消退,功能慢慢恢復,最後自愈。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

症狀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的患者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表現:

肩部疼痛

逐漸出現肩部某一處痛,與動作、姿勢有明顯關係。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爲慢性發作,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點,後期範圍擴大,感覺疼痛來於肱骨,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爲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後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爲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肩關節活動受限

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爲明顯,隨着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怕冷

患肩怕冷,不少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壓痛

多數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崗上肌腱、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及叄角肌前、後緣均可有明顯壓痛。

肌肉痙攣與萎縮

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峯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

肩周炎發病過程分爲3個階段

急性期

急性期又稱凍結肩進行期(freezing phase)。起病急驟,疼痛劇烈,肌肉痙攣,關節活動受限。夜間疼痛加重,難以入眠。壓痛範圍廣泛,喙突、喙肱韌帶、肩峯下、岡上肌、肱二頭肌長頭腱、四邊孔等部位均可出現壓痛。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關節鏡觀察可見滑膜充血,絨毛肥厚、增殖,充填於關節間隙及肩盂下滑膜皺襞間隙,關節腔狹窄,容量減少。肱二頭肌長頭腱爲血管翳覆蓋。急性期可持續3~10周。

慢性期

慢性期又稱凍結期(frozen phase)。此時疼痛症狀相對減輕,但壓痛範圍仍較廣泛。由急性期肌肉保護性痙攣造成的關節功能受限發展到關節攣縮性功能障礙。關節僵硬,梳頭、穿衣、舉臂託物、向後結腰帶等動作均感困難。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呈“凍結”狀態,岡上肌、岡下肌及三角肌出現攣縮。X線攝片偶可觀察到肩峯,大結節骨質稀疏,囊樣變。關節造影,腔內壓力增高,容量減小至5~15ml(正常成人容量15~30ml);肩胛下肌下滑液囊閉鎖不顯影,肩盂下滑膜皺襞間隙消失,肱二頭肌長頭腱腱鞘充盈不全或閉鎖。

功能康復期

盂肱關節腔、肩峯下滑囊、肱二頭肌長頭腱滑液鞘以及肩胛下肌下滑囊的炎症逐漸吸收,血液供給恢復正常,滑膜逐漸恢復滑液分泌,粘連吸收,關節容積逐漸恢復正常。在運動功能逐步恢復過程中,肌肉的血液供應及神經營養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數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病人肩關節功能能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肌肉的萎縮需較長時間的鍛鍊才能恢復正常。

肩關節周圍炎的併發症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可併發關節攣縮性功能障礙。

肩關節容易併發廣泛的無菌性炎症,其病因目前尚無確切的結論,根據多數的基礎研究與臨牀觀察認爲與以下因素有關。

與骨關節結構特點有關併發症

肩關節是多關節的複合體,這些骨關節主要靠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維持其穩定性,克服上肢的重力,由於其骨關節結構不穩固,受到超強外力作用時,周圍軟組織極易被拉傷。例如盂肱關節的肱骨頭面積比關節盂面積大,肱骨頭在關節內需做多方向的移動與滑動,其穩定性主要靠鬆弛的關節囊維持,當提、拉或搬、抬重物時,關節囊受力最大,就容易被拉傷或長期受疲勞刺激而變性,最終導致慢性無菌性炎症。

與滑囊分佈特點有關併發症

肩關節周圍分佈了衆多的滑囊,如肩峯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以及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等在肱骨大、小結節間溝兩側的滑囊等,這些滑囊在肩關節活動時,容易受到外力的擠壓、碰撞,並且當肩關節頻繁的活動時,其自身的肌腱也對其滑囊產生刺激,日積月累的磨損與刺激會使其潤滑機制受到影響,最終發展成慢性無菌性炎症。

與肌肉分佈特點有關併發症

肩部分佈了豐厚的肌肉,在肩關節周圍有較多且集中的肌應力點,形成帽袖狀,如喙突爲肱二頭肌短頭、喙肱肌、胸小肌的附着點,肱骨大結節爲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止點,這些部位都容易受超強外力作用,發生撕裂或累積性疲勞損傷而變性,最終導致無菌性炎症。

與關節功能活動的性質有關併發症

肩關節運動靈活,活動範圍大而頻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無時不在協調運動。例如刷牙、洗臉、梳頭、寫字、提拉和搬舉重物等,肩部軟組織承受着主要重量。當寫字時,表面上看,肩臂活動不明顯,但實際肩部各肌羣仍承擔着不同的伸屈旋轉等協調運動。這些無休止的頻繁運動,難免導致肩部軟組織的拉傷或勞損、變性等,最終將產生無菌性炎症。

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肩關節受風寒溼侵襲的機會也最多。例如淋雨時,肩部先被淋透;夜晚睡覺時,肩部經常是裸露於被子外面被寒涼刺激。風寒溼的刺激,會使局部軟組織內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障礙,新陳代謝減緩,如此長期的刺激,形成累積性傷害,使軟組織加速退變,最終發生無菌性炎症。

肩關節周圍炎的診斷

根據臨牀表現,結合輔助檢查及關節鏡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判斷。

1.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2.起病緩慢[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3.肩部疼痛,夜間明顯,活動受限,逐漸加重[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4.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均受限,外展、內外旋活動受限明顯[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5.肩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壓痛廣泛[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6.X線檢查可發現肩關節骨質疏鬆,無骨質破壞[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輔助檢查

X線片可無明顯異常,肩關節造影則有肩關節囊收縮、關節囊下部皺褶消失等改變。

X線檢查

診斷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時攝X線片的目的之一,是作爲肩部骨折、脫位、腫瘤、結核以及骨性關節炎,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鑑別診斷手段。但臨牀發現大約有1/3的病人,在肩周炎的不同病程期X線片上顯示不同的特徵性改變。

早期

早期的特徵性改變主要是顯示肩峯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所謂肩峯下脂肪線是指三角肌下筋膜上的一薄層脂肪組織在X線片上的線狀投影。當肩關節過度內旋位時,該脂肪組織恰好處於切線位,而顯示線狀。肩周炎早期,當肩部軟組織充血水腫時,X線片上軟組織對比度下降,肩峯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

中晚期

中晚期,肩部軟組織鈣化,X線片可見關節囊、滑液囊、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等處有密度淡而不均的鈣化斑影。在病程晚期,X線片可見鈣化影緻密銳利,部分病例可見大結節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等。此外,在肩鎖關節可見骨質疏鬆、關節端增生或形成骨贅或關節間隙變窄等。

肩關節造影

肩關節造影是向肩關節腔注入造影劑後攝X線片,以定位確診肩部疾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一般是以60%泛影葡胺10毫升,加2%利多卡因10毫升稀釋,再加入1∶1000的鹽酸腎上腺素0.5毫升,注入關節腔後,攝取中心線向頭端傾斜20度的前後立位肩關節內旋、外旋片各一張,攝中心線向定端傾斜10度的外旋、外展片各一張。造影攝片可顯示:

(1)關節囊縮小,表現如下:

①關節容量減少。

②腋隱窩縮小或閉塞。

③肩峯下滑液囊或肱二頭肌長頭腱鞘不顯影。

(2)關節囊破裂,造影劑自破裂處溢出,在關節外腋窩內呈現不規則片狀或袋狀影。

(3)肩胛下滑液囊破裂,溢出的造影劑主要積於肩胛下窩內,不超過關節盂緣之外。

(4)肩峯下滑液囊的形態、容量、滑囊壁下岡上肌的表面形態,以及肩袖損傷的情況。能可靠地反映肩袖破裂情況以及斷端回縮情況等。

肩周炎的造影檢查,主要是爲了手術治療前瞭解病變的部位及病變程度等。有時採用某些特殊的保守療法,也需要做肩關節造影,以便準確瞭解病情和病位等情況。

關節鏡檢

盂肱關節纖維化,囊壁增厚,關節腔內粘連,肩盂下滑膜皺襞間隙閉鎖,關節容積縮小,腔內可見纖維條索及飄浮碎屑。本期可以持續數月乃至1年以上。

鑑別診斷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是發生在肩關節囊及其周圍肌肉、肌腱、韌帶、滑囊的退行性變及慢性無菌性炎症,表現特徵是肩關節及其周圍的疼痛和活動受限,甚則僵硬強直。由於肩關節的解剖和功能的特點,在關節內外還常發生一些其他性質不同的肩痛症,需要與肩周炎相互鑑別,以免失治和誤治,導致不良後果。

臨牀上常見的伴有肩痛症的疾病包括:頸椎病,肩關節脫位,化膿性肩關節炎,肩關節結核,肩部腫瘤,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單純性岡上肌腱損傷,肩袖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及腱鞘炎等。這些病症均可表現爲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爲主症。但是由於疾病的性質各不相同,病變的部位不盡相同,所以,有不同的伴發症可供鑑別。結合其疼痛的不同性質和功能活動受限的不同特點,以及參考輔助檢查,鑑別診斷並不困難。

肩周炎與頸椎病的鑑別

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因頸5神經根受到刺激出現肩部疼痛,而長時間疼痛、肌痙攣又可導致慢性損傷性炎症。故頸椎病可有肩部症狀,也可繼發肩周炎。二者主要鑑別點是頸椎病時單根神經損害少,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經定位體徵。此外,頭頸部體徵多於肩周炎。

肩周炎與肩部周圍腫瘤的鑑別

肩部腫瘤雖較其他疾病少見,但後果嚴重。

肩部周圍的腫瘤生長至一定階段會引起肩痛或伴有肩臂的活動功能障礙。其與肩周炎的區別是:患部肩痛逐漸加重,疼痛的部位因腫瘤的生長、局部逐漸腫大。良性腫瘤形狀多規則,質軟而活動度好;惡性腫瘤多形狀不規則,質硬而固定不移。由於腫物的壓迫,可出現功能受限,部分病人伴肩臂及手指的麻痛。X線片表現因腫瘤的性質、生長部位和病程長短而不盡相同。一般軟組織腫瘤在X線片不顯影或僅見輪廓,若腫瘤侵蝕了骨組織,X線片可見不同程度的骨破壞甚至可見到病理性骨折。

臨牀上有時將中老年人的肩痛長期以肩周炎或頸椎病治療,從而延誤診斷。因此,凡疼痛進行性加重,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緩解疼痛,並出現軸向叩痛者,均應攝片檢查,以除外骨病。

肩周炎與肩關節結核的鑑別

肩關節結核分爲滑膜型及骨型結核,單純滑膜型結核非常少見。右肩關節結核較左側多見。骨型關節結核,又可分爲菌型及幹型兩種,按病型不同,症狀亦異。其病程進展較緩慢,逐漸現出症狀。常以疼痛,功能障礙爲初發症狀。疼痛常出現在三角肌下方,當外展及外旋時痛甚。三角肌部位腫脹最爲明顯。竇道形成爲晚期表現,常於關節囊最弱部位穿破,即易於腋窩或三角肌前緣附近穿破。骨萎縮爲初期肩關節結核X線徵像,尤其是滑膜型結核的骨萎縮可持續相當長時間。肩關節結核以全關節結核最多見。單純骨結核很少會造成骨關節運動障礙或只有輕度受限。

肩周炎亦稱肩關節周圍炎,多發生在50歲以後,主要臨牀特徵爲肩臂疼痛,活動受限,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和滑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X線表現主要是:肩關節骨質疏鬆,大結節或與肩峯端相對的部分發生囊性變、增生硬化,周圍軟組織鈣化。

早期肩關節結核與肩周炎無論從臨牀表現還是X線表現上均無特徵性,容易混淆。

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推拿、熱療、鍼灸及局部注射醋酸氫化考的松等。另外,患側肩部功能鍛鍊也極爲重要。凍結肩經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主要有肱二頭肌長頭腱固定或移位術、喙肱韌帶切斷術。本病預後良好,多能自愈。若積極進行鍛鍊及其他治療,則病期短,恢復快。痊癒後也可再復發。

目前,對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爲,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復發。而運用手術鬆解方法治療,術後容易引起粘連。所以採用中醫的手法治療被認爲是較佳方案,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鍊,預後相當不錯。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鍊,即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早期給予理療、鍼灸、適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症狀。痛點侷限時,可局部注射醋酸強地松龍、能明顯緩解疼痛。疼痛持續、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並加以適量口服肌松馳劑。無論病程長、短,症狀輕、重,均應每日進行肩關節的主動活動,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爲限。

非手術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是慢性病,大多數病人能逐漸好轉而痊癒,應使患者瞭解本病的過程和轉歸,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病變早期,上肢應懸吊制動,每天輕度活動肩關節數次,口服水楊酸製劑或其他消炎止痛類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雙氯芬酸鈉(25mg,一日3次)、對乙酰氨基酚(0.3~0.6g,一日3次)、布洛芬(0.2g,一日3次)、吲哚美辛(50mg,一日1次,直腸給藥)等[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封閉治療:局部有明顯侷限壓痛者必要時可以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加潑尼松龍封閉治療(不建議短時間內多次重複注射)[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壓痛侷限者可用1%普魯卡因5~10ml加醋酸氫化可的氫化可的松25mg局部封閉,每週1次,共2或3次。

理療: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理療或熱敷有助於解痙、消炎、止痛。適當的推拿按摩,不僅能減輕疼痛,而且也有利於增加活動範圍。

功能鍛鍊:急性期後,逐漸開始肩關節主動活動,有利於關節功能的恢復[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5-256.

在疼痛能忍受的範圍內,積極有計劃地進行肩關節主動功能練習(圖1)。隨着活動範圍的增加,疼痛亦逐漸減輕。側臥時避免抱肩。

若經上述治療肩關節功能仍無改善者,可在全麻下進行手法鬆解。方法是一手按住肩部,另一手握住上臂,先使肱骨頭內外旋轉,然後慢慢外展肩關節,整個過程中可感到肩關節粘連撕開聲。手法由輕至重,反覆多次,直至肩關節達到正常活動範圍。操作中手法要輕柔,防止暴力活動而造成肩部骨折或脫位。手法完畢後,行關節腔內穿刺,抽出關節內積血,並注入1%普魯卡因10ml加醋酸氫化可的氫化可的松25mg。術後三角巾懸吊上肢,第2天即開始肩部活動練習,持續2~3個月,預後良好。Depalma(1983)認爲全麻下手法鬆解目的是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腱和關節囊下面肱骨附着處,而儘可能減少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損傷。方法是一手放在肩部向下壓肱骨頭,另一手握住上臂外旋,使肱骨內髁朝前,並慢慢後伸,逐漸達到最大伸展度。如此反覆多次,由輕到重,此時可聽到或感覺到撕裂聲和肩關節突然鬆解的感覺。施手法後按上述方法進行功能練習。

手術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經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主要有2種。

肱二頭肌長頭腱固定或移位術

凍結肩病人經長期、有計劃保守治療症狀未改善,而臨牀檢查病變主要位於肱二頭肌長頭腱者,可做肱二頭肌長頭腱固定術或移位術。若肱二頭肌長頭腱無明顯退變,可將其從盂上結節附着處切斷,從關節內抽出,固定至喙突。若肌腱已發生嚴重退變,則將其固定於肱骨結節間溝內,同時做前肩峯成形術。

喙肱韌帶切斷術

正常上臂外展活動必然同時伴有肱骨頭的外旋,以使肱骨大結節與喙肩穹步調一致。嚴重凍結肩病人,由於上臂長期處於內旋位,使喙肱韌帶攣縮而限制了肱骨頭的外旋,影響其外展功能。若經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喙肱韌帶切斷術,可望改善上臂外旋外展功能。

手術方法:沿三角肌胸大肌溝做肩關節前內側弧形切口長6~8cm(若同時做前肩峯成形術,可將原切口自喙突向下延長3~4cm)。縱行分開三角肌,顯露喙突。在喙突基部外側可找到喙肱韌帶,用力外旋上臂,可見該韌帶攣縮緊張限制肱骨頭外旋。確認後在緊靠喙突處將其切斷,上臂外旋外展功能立即改善。然後按上述方法逐漸活動肩關節,直至正常爲止。

肩關節周圍炎的預後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有自愈傾向,自然病程達6個月至3年,合理的治療可使肩關節功能提早得到康復。

肩關節周圍炎的預防

1.避免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因素。

2.注意肩關節局部保暖,隨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受風及久居潮溼之地。

3.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

4.要加強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和戶外鍛鍊,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5.老年人要加強營養,補充鈣質,如喫牛奶,雞蛋,豆製品,骨頭湯,黑木耳等,或口服鈣劑。

6.急性期不宜做肩關節的主動活動,可採用熱敷、拔火罐、輕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綜合治療,注意熱敷時不要燙傷。

相關藥品

水楊酸、普魯卡因、醋酸、氫化可的松、可的松

中醫·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五十肩[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3.、肩凝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2.,屬祖國醫學“痹證”範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肩關節周圍炎的症狀

肩關節周圍炎初起以肩部疼痛爲主,日輕夜重,活動後稍緩,伴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後期則以功能障礙爲主,疼痛減輕但關節僵直,臂不得舉,故本病又有“肩凝症”之稱[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

肩關節周圍炎的診斷

①發病年齡多爲中年人或老年人[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②肩痛:鈍痛有放散痛,夜間加重,局部有壓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③活動受限,以上臂外展前舉、內收爲明顯[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④三角肌萎縮[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⑤X線檢查可顯示肩部骨質疏鬆[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初期中藥治療

①中成藥治療:可選用木瓜丸、小活絡丹、國公酒治療。

②湯藥可選用經驗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陳皮10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白芥子10克,黑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飯後服用。

後期中藥治療

①中成藥治療: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經活絡丸、五加皮酒治療。

②湯藥可選用經驗方:當歸30克,丹蔘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黃30克,香附10克,草烏9克,忍冬藤40克,桑枝20克。水煎服用,每日2次。

治療“肩周炎”的食療藥膳

①取追骨風30克,酒60克。追骨風入酒內浸泡5日。分數次內服。

②用老生薑1000克,蔥子500克,甜酒250克。將二味藥搗爛後,炒熱,敷痛處。

③取生薑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薑和蔥根切碎,搗成泥漿,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面,然後將四味混在一起攪勻,置於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加白酒攪和,再裝入紗布袋中,敷於患處。溫度以能耐受爲度,上蓋毛巾,再蓋上棉被,使之發汗。第二天藥袋用鍋炒熱繼續用,不必換藥,此藥袋可加酒。每晚1次,堅持治療,定有療效。連服1個月見效,一般需服81天。

肩關節周圍炎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取肩髃、肩髎、肩貞、肩內陵、天宗、臂臑、曲池、外關、合谷、條口透承山、阿是穴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

肩部穴針刺後可酌加溫針、艾灸或電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

針條口透承山時,邊行鍼邊囑病人緩緩活動患臂[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

方二

一般只取局部的肩髃、肩髎、肩貞、肩內陵、臂臑等穴,用毫針強刺激不留針,再取遠端對側的條口透承山及懸鐘等,得氣後,持續捻轉提插,並囑患者活動患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上述局部腧穴可配合溫針、拔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對病程較久的患者應鼓勵作適當的肩部功能鍛鍊[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1.

耳針療法

取肩、肩關節、鎖骨、腎上腺、壓痛點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強刺激,行鍼時囑患者適當活動患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

穴位注射療法

選壓痛點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5毫升或1%鹽酸普魯卡因5毫升(先行皮試)[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1.

推拿療法治療肩周炎

以下方法適用於肩部疼痛、活動受限、患側怕冷者[參考資料]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①用食指和中指指腹點按肩髃30次,力度適中。

②用食指和中指指腹點按肩貞30次,力度適中。

③食指和中指併攏,用二指指腹點按肩髎30次。

④用中指指腹揉按肩井3分鐘。

“八段錦”防治肩關節周圍炎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爲,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復發。而運用手術鬆解方法治療,術後容易引起粘連。所以採用中醫的手法治療被認爲是較佳方案,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鍊,預後相當不錯。

以下介紹肩周炎的防治動作“八段錦”,供患者參考:

①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牀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爲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②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③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④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鐘,然後回原處,反覆進行。

⑤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鐘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⑥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儘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⑦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⑧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覆數遍。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鍊,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