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鯝魚相關的詞條

相關詞條

關於黃鯝魚

出處《綱目》拼音名HuánɡGùYú別名黃姑、黃骨魚(《綱目》)。來源爲鯉科動物黃尾蜜鯝的肉。原形態體形長而側扁,腹部圓,在肛門前有一不明顯的腹棱,體長約20餘釐米,頭呈圓錐形,頗小。吻圓鈍,口下位,成一橫裂,下頜有較發達的軟骨質的薄邊緣,眼位於頭側近吻端。下嚥齒3行,側扁而長。鱗片中等大,側線鱗63~68,背鰭Ⅲ7,最後一根不分枝鰭條爲光滑的硬刺。臀鰭Ⅲ9~11。體背部黑灰色,腹部及體側下半部銀白色,在鰓蓋的後緣有一淺黃色的斑條,尾鰭呈顯着的黃色。生活於江河、湖泊等寬闊的水域中,常棲於中下層,產卵期4~6月。生境分佈分佈長江流域。山西、河北、山東、海南及福州等地亦有。性味《綱目》:"甘,溫,無毒。"功能主治《綱目》:"白煮汁飲,止胃寒泄瀉。"注意《醫林纂要》:"多食令人發熱作渴。"摘錄《*辭典》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