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宗三昧》

清 張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問從脈不從證從證不從脈

問古人治例。有從證不從脈。從脈不從證。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其故何也。答曰。此節庵先生以南陽治例。下一註腳也。惜乎有所未盡耳。蓋從證從脈。各有其方。如脈浮爲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雲。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髒者攻之。不令發汗。脈沉爲裏。治宜下之。然亦有宜汗者。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脈促爲陽盛。當用芩葛清之。若脈促厥冷。非灸百會以通其陽不可。此非促爲陽盛也。脈遲爲寒。當用姜附溫之。若陽明病脈遲。不惡寒。身體然汗出。則用大承氣。又非遲爲陰寒也。此皆不從脈之治。以其證急也。又如表證汗之。乃常法也。仲景雲。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裏證下之。亦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湯結胸證具。當與陷胸下之。脈浮大者不可下。當與桂枝人蔘湯溫之。身體疼痛。當以麻桂汗之。然尺中脈遲者不可汗。當與小建中湯和之。此皆不從證治。以其脈虛也,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良由不明受病之故。嘗考內經多有同一見證。而所受之經各別。所見之脈迥殊。其可執一例治乎。況醫有工拙。病有標本假令正氣有權之人。無論治本治標。但得藥力開發病氣元神自復。若正氣本虛之人。反現假證假脈。而與苦寒伐根之藥。變證莫測矣。故凡治邪氣炎威。正氣驟脫之病。制方宜猛。蓋暴邪勢在急追。驟虛法當峻補。若虛邪久淹。羸弱久困之病。不但制方宜緩。稍關物議之味。鹹須遠之。是以巨室貴顯之家。一有危疑之證。則遍邀名下相商。補瀉雜陳之際。不可獨出己見。而違衆處方。即不獲已。亦須平淡爲主。倘病在危逆。慎勿貪功奏技。以招鑠金之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