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醒》

清 芝嶼樵客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裏論第四

凡治小兒裏症。亦惟宜忌二字而已。要在辨之明而見之確耳。夫小兒元氣無多。臟腑脆若夫當下而不下。則津液消爛。所謂急下以救胃中津液是也。不當下而下。則裏氣受傷。邪反乘虛內陷。其禍更甚。今將宜忌諸形症。辨晰於左。如稟氣素實。汗不解。發熱譫語舌苔黃濃。渴而引飲。大便祕。小便赤。腹滿拒按手足心熱。脈沉而實此爲陽邪入裏。宜下之。雖二三日。若見上項諸症。亦宜下之。如調胃承氣湯四順清涼飲之類。少少與之。貴在與病相值。恐多下亡陰也。不可拘於庸醫下不厭遲之說。謬稱穩當。必待至七日之後始下也。如太陽證。表未罷。脈浮大惡寒者。此邪在表。雖十餘日。亦不宜下。嘔多者不可下。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惡水者。不可下。稟賦虛者。不可下。逆厥者。不可下。仲景先生雲。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宜發汗。日數雖少。若有裏證而脈沉者。即宜下之。此不可不知也。此外有因氣虛陽脫譫語者。乃大虛之症。當用參附之劑。不得認爲實症。而誤下之也。慎之慎之。至於傷食停積。小兒雖間亦有之。然皆必由脾虛不運而致。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是矣。每見庸醫肆行克伐。或遇表證。亦云有裏。以致小兒外邪未解。裏氣已傷。往往變症蜂起而不可救。受此害者。不知凡幾。殊堪痛恨。曾不知下者。下其邪耳。非飲食積滯之謂也。世人陰受此害者比比矣。故特表而出之。兼詳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