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醒》

清 芝嶼樵客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延醫法論第二

凡診小兒之法。諸書皆以面部及手紋爲識病之資。其所援引。率皆渺昧難憑。煩瑣無要於諸大家所謂望聞問切四者之診。置聞問切三者於不講。可得謂之爲良醫乎。夫小兒言語不通。病情難識。則尤當以望聞問切爲延醫之要。蓋望其形色。則有以知其邪正之盛衰。審其聲音。則有以別其稟賦之強弱。詢其向背。則有以識其性情之好惡。察其脈息。則有以明其表裏寒熱。苟能細心求之。則表裏寒熱虛實。皆得其真。用藥自無不當。奈何近日幼科。學術更淺。一遇小兒有病。不是從事於表。便是攻伐其裏。迨至真陽外越。虛熱日增。則清涼並進。一味胡猜。不獨望聞問切四者不知。抑且置虛寒二症於不問。嗟乎。曾不知邇來氣化日薄。今人稟賦更虛。加以嬰兒氣血未堅。臟腑柔絕。些小病痛。其元氣已不能支。而堪庸劣之徒。寒熱不分。虛實莫辨。妄意揣摩。任情剝削者乎。茲則掀翻底蘊。直指精微。專以望聞問切四者爲綱。以揭明表裏寒熱虛實六者之要。俾學人有所根據。庶幾不致顛倒混施。誅伐無過。或於嬰兒有濃幸矣。至於用藥之法。寧勿藥。毋過劑。寧輕。毋重。毋偏寒毋偏熱。毋過散。毋過攻。須遵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訓。時以保護元氣爲主。知乎此。於嬰兒延醫之道。思過半矣。至於虛寒敗症。則非峻用溫補。不可挽回。毋得稍涉因循。致令不救。此又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