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溜 2016年04月0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復溜|Fuliu|Fuliu|Repeating Stagnant|KI7|7|R8|R7|N7|K7|Ki7

復溜爲經穴名(Fùliū KI7)[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出《鍼灸甲乙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名復留[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別名昌陽、伏白、外命[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屬足少陰腎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復溜是足少陰腎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金[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復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內躁上,爲“經”穴,經氣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復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定位

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正坐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復溜穴位於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上2寸,當跟腱前緣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醫學入門》等定本穴於交信之後,《鍼灸聚英》等定本穴於交信之前,說法不一,今從前說[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復溜穴的位置

復溜穴的位置

復溜穴的位置

復溜穴的位置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

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正坐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穴位解剖

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深層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着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佈。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一支。該神經自股三角內下降,經其尖進入股管。在該管的下端,與膝最上動脈共同穿股收肌腱板,離開該管;繼在膝內側縫匠肌和股薄肌之間,穿深筋膜,伴大隱表脈下降至小腿內側,至小腿下三分之一處,分爲二支:一支繼續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內踝;另一支經內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內側緣。隱神經可與腓淺神經的足背內皮神經結合。上述的趾長屈肌和脛骨後肌等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蹠肌腱和跟腱前方→踇長屈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脛神經;深層前方有脛後動、靜脈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特異性

復溜爲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

功效與作用

補腎益陰,溫陽利水。

復溜穴有益腎、利水、發汗、止汗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主治病症

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幹痔血、赤白帶下、寒溼腳氣、腳踹後廉及足跗上痛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復溜穴主治腹脹,水腫,腸鳴,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足痿[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麻痹後遺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宮出血,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直刺0.5~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配伍

復溜配合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主治多汗,無汗或少汗。

復溜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腎,健脾除溼的作用,主治泄瀉,水腫。

文獻摘要

《鍼灸大成》:主腸澼,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醫宗金鑑》:主治血淋,氣滯腰痛。

《玉龍歌》: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若然六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

研究進展

針刺健康人的復溜穴,出現抑制腎臟的水利尿作用,排出量較正常減少[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針刺復溜穴,在X線下觀察到對闌尾蠕動有加強作用,能促使闌尾腔內鋇劑的排空[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