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 2011年03月0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催眠是用一定的誘導方法把人引導到特殊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完全聽命於誘導者的指導,從而產生感覺、知覺和行爲的一系列變化。

催眠與睡眠的區別

不少人把催眠與睡眠混爲一談,這是一種誤解。

睡眠是大腦處於瀰漫性的抑制狀態。人在睡眠時,意識控制完全喪失,與外環境的聯繫中斷,失去行爲反應能力。

催眠實際是被催眠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之下進入“單一觀念”狀態。此時,雖然人的自主意識控制力極低,但與外界的聯繫並未隔絕,他們同誘導者保持着“單線聯繫”,能按照其要求作出各種各樣的反應。如在催眠狀態,被催眠者對周圍的聲、光等刺激失去感受能力,任憑其它人怎樣喊叫他都充耳不聞,而獨對誘導者的指令非常清晰、百依百順。不僅如此,由於不同的誘導而產生的諸如感知歪曲、痛覺喪失、意識分裂、記憶改變、年齡迴歸等催眠現象也顯示出催眠與睡眠的迥然不同。

催眠現象

催眠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暗示者的技法和反應者的集中注意力的狀態,讓其產生最強有力的暗示反應。作爲暗示反應,反應者的意識範圍逐漸縮小,最終把注意力“固守”在誘導者的“指導語”上,完全聽命於此,失去自主意識能力。誘導者據此可以作出種種暗示和發出指令、控制其心理和反應,而反應者此時是以“指導語”而不是以自己的感受判別刺激、作出反應,所以會出現感覺、知識、記憶、態度、個性等異常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催眠現象。

如在催眠狀態,誘導者指着一杯白開水告訴誘導對象這是一杯酒,他就真的對其產生甜、辣的感覺,喝起來會醉;把他的手放到冰水裏並告知這水不涼,他就真的感到水不涼,不知凍手;如果被誘導者被告知他將失去感覺,皮膚已完全麻痹,漸漸地,他會失去痛覺,即使針扎、刀割也不知疼痛。這就是催眠麻醉。過去麻醉藥物不先進,人們就是用這種方法緩解手術時的疼痛的,這種方法至今仍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被使用。

催眠還可以使人產生“年齡迴歸”(倒退),使人格表現發生變化。按照誘導,被催眠者可以追溯到自己的童年時代,完全進入兒時的心理狀態,扮演兒童的角色。

最爲神奇的催眠現象是“人橋現象”。被催眠者被告知“你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硬,象一根鐵棒一樣堅硬”,他的身體逐漸僵直,然後把他平放到兩隻凳子上,分別支住首尾兩端搭一人橋,他的身體不會彎曲,身體上面還能承擔一定的重量(甚至讓一個人從上面行走)。在表演中,催眠師常以這種驚險的表演招睞觀衆,這種現象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可思議的。

催眠後現象

催眠者對被摧眠者的暗示不僅在催眠狀態顯現,而且還會持續到催眠後的覺醒活動中,這就是催眠後暗示,其反應稱爲“催眠後現象”。

如催眠者對催眠對象在催眠狀態作了這樣的暗示指導:“你今晚8點睡覺,明早7點起牀,喝水”。覺醒後,被催眠者對暗示指導內容一點也回憶不起來,但到近8點時,突然感到非常疲憊、睏倦,進而睡眠。第二天早上7點起牀鈴聲一響準時醒來,並感到口渴(儘管平時不是這樣),他自己也搞不清爲什麼會這樣。心理治療正是利用這一現象採用不同的催眠後暗示改變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行爲反應的。上例即是一治療失眠症的實例。

催眠對治療厭食症、恐懼症,消除緊張、克服不良嗜好及習慣(戒菸、酒)等非常有效。

如一職業女性,對考試緊張、恐懼,不適。後來發展到每遇考試就月經(即便明顯不在月經期間),腹疼難忍,無法應付考試。其心理上的恐懼已轉化爲生理上的不適,而生理上的不適成爲潛意識的逃避考試的最好藉口。對她來講,心理緊張是病因,只要消除了這種緊張、恐懼心理,生理不適反應也會消失。治療者在對其催眠後作了這樣的暗示指導“你對考充滿信心,考試心情輕鬆、愉快,無任何不適的感覺”。兩、三次治療後,其症狀完全消失,順利通過了考試。

催眠治療的原理

催眠者是通過催眠後暗示本來改變被催眠者的心理和行爲反應的,這就是催眠治療的原理。爲什麼這種暗示有如此神奇的影響力呢?

自從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之後,潛意識對人的行爲的影響已逐漸爲人們認識。人們的心理和行爲既受意識控制,又受潛意識的影響。人們的理智的、有目的行爲受意識控制,而一些養成習慣的行爲、非理智行爲和形成的心理障礙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心理定型,失去意識控制而滑入無意識領域。人們有時莫明其妙地高興或悲哀、毫無理由地做某事,其實都是潛意識在作怪。如上例由恐懼到產生不適的生理反應。這時再通過意識來控制往往達不到效果,只有接通與潛意識的聯繫,通過潛意識才能達到控制效果。

分析催眠狀態下的心理不難發現,被催眠者的意識控制幾乎喪失,其心理主要在潛意識控制之下。而催眠者是和被催眠者潛意識溝通的唯一人,他實際上是和被催眠者的潛意識對話、交流,把自己的指導融進其潛意識中,調整和改變潛意識以改變其覺醒後的心理和行爲反應。

催眠療法使用要求

目前,催眠療法作爲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應用。它對一些心理障礙獨特的治療效果得到心理治療者的賞識,有人甚至稱它爲心理治療的“殺手鐧”。它有自己的特點,在使用時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首先,催眠誘導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作爲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要求誘導者遵循心理治療的原則、恪守職業道德規範,爲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對患者催眠狀態的特異表現及隱私等問題應該爲其保密,避免泄漏出去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催眠狀態患者對催眠者特殊的依賴、服從關係也會讓一些道德品質低下的人對患者(特別是異性)產生非分之想,或做出非禮行爲,造成惡劣影響,因而,要對催眠者的道德情操提出嚴格的要求。

其次,創造被催眠者良好的心理定勢。催眠不是誘導者單方面的事情,沒有被催眠者的配合是不行的。在催眠開始以前,首先應通過面談與被催眠者形成一種親善的氣氛。一方面要消除其思想顧慮,解除其對催眠的神祕感和恐懼感(如害怕暴露隱私、害怕意識喪失會做出違反自己意志的事等)。要向他講明,心理治療有自己的職業道德規範,目的是爲患者解除痛苦,決不會做出對患者不利的行爲,並負責爲患者保密;另一方面要樹立自己的形象,使被催眠者對自己產生一定的“權威感”和“信任感”;再者是要向其講明催眠治療的良好效果。總之,使其消除“心理阻抗”,漸漸地產生渴望被催眠的動機。

第三,催眠者要時刻把握催眠對象的反應、循序漸進。催眠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分爲淺度、中度和深度,一到中度催眠就開始發揮效力。人們的催眠感受性是不同的,因而達到的程度和進行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催眠者應該根據其對象的反應準確制定其催眠程度,調整催眠步驟,防止催眠對象自覺不自覺地做出虛假反應,影響治療效果。

第四,嚴格限定催眠後暗示的“指導語”。對患者的治療是通過催眠後暗示的“指導語”來實現的,這種暗示將會改變其心理和行爲,因而,“指導語”要非常慎重,既能爲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又不能誘發其它不良反應。如一催眠者對一肥胖慮患者下了這樣的指導語“你厭惡喫飯、喫飯時會嘔吐”,結果患者會食慾減退,雖然體重下降了,但又患上了“厭食症”,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另外,催眠後暗示的“指導語”要簡潔,明瞭,便於潛意識接受。如果患者同時有多種疾病,一次只能暗示一少部分,通過多次暗示達到治療目的。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