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樗白皮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樗白皮

出處《藥性論》拼音名ChūBáiPí別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陝西中藥志》)。來源爲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幹部的內皮。春季採收,挖取樹根,颳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木部松離,然後剝取內皮,仰面曬乾;或剝取幹皮。原形態臭椿(《羣芳譜》),又名:臭楮(《食療本草》),山椿、虎目(《本草拾遺》),虎眼樹(《四聲本草》),鬼目(《本草圖經》),大眼桐(《綱目》),樗樹、白椿。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平滑有直紋;新枝赤褐色,初有細毛,後稍脫落。單數羽狀複葉,互生,長45~60釐米;小葉13~25,有短柄,披針狀卵形,長7~12釐米,寬2~4.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斜截形稍圓,近基部外具2大鋸齒,齒背面有油腺1枚,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破裂後有奇臭。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釐米;花小,綠色,雜性,萼短5裂,花瓣5:雄花有雄蕊1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