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痛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聖濟總錄》卷十:趁痛丸

處方

大戟(颳去皮)甘遂 白芥子各30克

製法

上三味,搗羅爲末,用大麥面30克和勻,醋調作餅子,慢火炙黃熟,再搗羅,用薄面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風毒留客日深,氣虛邪實,攻擊不定,走注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漸加至15丸,空腹時用冷酒下。病甚,不入大麥面亦得。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

《朱氏集驗方》卷一引朱仁卿方:趁痛丸

處方

五靈脂 赤芍藥各15克 川烏1個 沒藥12克 麝香3克

製法

上爲細末,酒糊爲丸。

功能主治

散瘀血,除痹痛。主腰臂疼痛。

用法用量

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一引朱仁卿方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趁痛丸

別名

控涎丹、妙應丸、控痰丹、子龍丸、控涎丸

處方

甘遂、白芥子(微炒)、大戟各等分。

製法

上爲細末,滴水和作餅子,炙黃色,爲細末,醋煮麪糊爲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滌痰逐飲。主痰飲停於胸脅,或流竄經絡,致胸脅、腰背、手足、頭項走竄疼痛,坐臥不安,飲食乏味;痰核瘰癧。

用法用量

控涎丹(《三因》卷十三)、妙應丸(《保命歌括》卷九)、控痰丹(《便覽》卷三)、子龍丸(《外科全生集》卷四)、控涎丸(《中國藥典》一部)。按:本方用法,《中國藥典》:將三味粉碎,過篩,混勻,另取米粉或黃米粉240g調稀糊泛丸。每服1~2g,一日1~2次,用開水或棗湯、米湯送服。

注意

孕婦忌服,體弱者慎服。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痰之本水溼也,得氣與火則結爲痰,痰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入肺爲咳爲喘,入肝則脅痛寒熱,入經絡則痹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生瘰癧癰腫。方用大戟泄臟腑水溼,甘遂行經絡水溼,白芥子散皮裏膜外痰氣。三物合用,使水溼化,痰飲除,脈氣通和,則諸症自愈。

摘錄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宣明論》卷十三:趁痛丸

處方

甘遂、大戟、芫花、黑牽牛各等分。

製法

上爲末,以蕎麪同末和作餅子,扞切作棋子,煮熟。

功能主治

走注疼痛,婦人經脈注滯,水腫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利爲度。相虛實加減。

摘錄

《宣明論》卷十三

《雞峯》卷四

方名

趁痛丸

組成

蕓薹子半兩,木鱉子仁半兩,白膠香半兩,地龍半兩,五靈脂半兩,赤小豆半兩,當歸半兩,骨碎補半兩,海桐皮半兩,威靈仙半兩,草烏頭1兩半(生,白者),烏藥半兩,甜瓜子半兩。

主治

風毒走痃,腰腳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加至7-8丸,空心嚼,木瓜熱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煮麪糊爲丸,如綠豆大。

用藥禁忌

藥後忌熱物少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