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全草類 眼科常用中藥 中藥學 清熱解毒藥(眼科) 清熱解毒藥 中藥材 清熱藥(眼科) 清熱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ǐ huā dì dīng

2 英文參考

Tokyo violet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inese viole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violae,herb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Viol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okyo violet herb[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中藥名,出《本經逢原》。爲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nensis Makino 的乾燥全草[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別名

箭頭草、獨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地丁草、箭頭草、堇菜地丁[2]

5 來源

紫花地丁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nensis Makino 的乾燥全草[2]

紫花地丁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 Viola yedoensis Mak.的全草[2]

6 產地

紫花地丁主產江蘇、浙江、安徽等地[2]

7 性味歸經

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入心、肝經[2]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無毒

8 紫花地丁的功效與主治

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2]

紫花地丁疔瘡,癰腫,丹毒瘰癧毒蛇咬傷:內服並搗敷[2]

紫花地丁目赤腫痛咽炎黃疸型肝炎,腸炎痢疾:煎服,15~30g(鮮品,30~60g)[2]

紫花地丁黃疸內熱: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紫花地丁治癰疽惡瘡:用紫花地丁(連根)、蒼耳等分,搗爛,加酒一杯,攪汁服下。

紫花地丁治癰疽發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搗碎,和白麪,放醋中泡一夜,貼瘡上,極有效。

紫花地丁疔瘡腫毒: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蜜一起搗爛貼患處。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爲末。加油調勻塗患處。

紫花地丁喉痹腫痛:用紫花地丁葉,加醬少許,研成膏,點入喉部。取吐爲效。

紫花地丁眼科常用清熱解毒藥,具有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的功效。本品爲治療瘡要藥。用於治療火毒熾盛所致的目赤腫痛目瘍眼丹眼疽漏睛瘡風赤瘡痍等化膿性疾患。常與金銀花野菊花等藥配伍,鮮品可搗汁內服,亦可搗爛貼敷患處。

9 紫花地丁的化學成分

紫花地丁含苷類、黃酮類、蠟(爲蟲蠟酸及不飽和酸等的酯)[2]

預試還含大量黏液質和有弱的溶血作用的物質[2]

紫花地丁全草棕櫚酸琥珀酸、雙羥基苯甲酸地丁酰胺、磺化聚糖、多糖等。

10 紫花地丁的藥理作用

體外試驗對結核桿菌葡萄球菌與卡他球菌有某些抑菌作用[2]

紫花地丁可增強免疫功能[2][2]

11 紫花地丁的藥典標準

11.1 品名

紫花地丁

Zihuadiding

VIOLAE  HERBA

11.2 來源

本品爲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乾燥全草。春、秋二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11.3 性狀

本品多皺縮成團。主根長圓錐形,直徑1~3mm;淡黃棕色,有細縱皺紋。葉基生,灰綠色,展平後葉片呈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cm,寬1~2cm;先端鈍,基部截形或稍心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細,長2~6cm,上部具明顯狹翅。花莖纖細;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細管狀。蒴果橢圓形或3裂,種子多數,淡棕色。氣微,味微苦而稍黏。

11.4 鑑別

(1)本品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較大,切向延長,外壁較厚,內壁黏液化,常膨脹呈半圓形;下表皮細胞較小,偶有黏液細胞;上、下表皮有單細胞腺毛,長32~240um,直徑24~32μm,具角質短線紋。柵欄細胞2~3列;海綿細胞類圓形,含草酸簇晶,直徑11~40μm。主脈維管束外韌型,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細胞l~2列。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熱水10ml,攪拌使溶解,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花地丁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藥溶液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甲酸(5:3:1)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3個相同顏色的熒光主斑點。

11.5 紫花地丁飲片

11.5.1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切碎,乾燥

11.5.2 性味歸經

苦、辛,寒。歸心、肝經

11.5.3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於疔瘡腫毒,癰疽發背丹毒毒蛇咬傷

11.5.4 用法與用量

15~30g。

11.5.5 貯藏

置於燥處。

11.6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