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草

中藥材 消腫 清熱解毒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ì dīng cǎo

2 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全草·《中醫大辭典》·地丁草

地丁草中藥名,出自《遼寧經濟植物誌》,爲《中藥志》記載的苦地丁之別名[1]

2.1 別名

地丁草小雞菜[2]

2.2 來源及產地

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全草[2]分佈甘肅、陝西、山西、山東、河北、遼寧等地[2]

2.3 性味

苦,寒[2]

2.4 功能主治

熱毒,消癰腫[2]

1.治疔瘡、癰腫,急性闌尾炎[2]。煎服或搗敷患處;燙傷,研末油調敷[2]

2.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溫病發熱煩躁傳染性肝炎,腸炎痢疾腎炎瘰癧水痘腮腺炎,眼結膜炎[2]。煎服:9~15g(鮮品30~60g)。[2]

2.5 化學成分

本品含消旋及右旋的紫堇醇靈鹼、乙酰紫堇靈鹼、四氫黃連鹼、原阿片鹼等生物鹼;另含香豆素或內酯、甾體皁苷、酚性物質、中性樹脂揮發油[2]

2.6 藥理作用

全草製成的注射劑(含生物鹼)在體外,對鏈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2]組織培養法證明,它對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副流感仙台株)也有抑制作用[2]注射劑臨牀應用,對某些炎症風溼病有效[2]

3 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全草·《中醫大辭典》·地丁草

地丁草中藥名,出自清·葉小峯《本草再新》,爲《本經逢原》記載的紫花地丁之別名[2]

3.1 別名

地丁草、箭頭草、堇菜地丁[3]

3.2 來源及產地

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 Viola yedoensis Mak.的全草[3]。主產江蘇、浙江、安徽等地[3]

3.3 性味歸經

苦,寒[3]。入心、肝經[3]

3.4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3]

1.治疔瘡,癰腫,丹毒瘰癧毒蛇咬傷[3]。內服並搗敷[3]

2.治目赤腫痛咽炎黃疸型肝炎,腸炎痢疾[3]

3.5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鮮品:30~60g)。[3]

3.6 化學成分

本品含苷類、黃酮類、蠟(爲蟲蠟酸及不飽和酸等的酯)[3]全草棕櫚酸琥珀酸、雙羥基苯甲酸地丁酰胺、磺化聚糖、多糖等。[3]

3.7 藥理作用

預試還含大量黏液質和有弱的溶血作用的物質[3]全草棕櫚酸琥珀酸、雙羥基苯甲酸地丁酰胺、磺化聚糖、多糖等,體外試驗對結核桿菌葡萄球菌與卡他球菌有某些抑菌作用[3]。本品可增強免疫功能[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