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小橘

中藥材 止咳化痰 中醫學 中藥學 解表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 xiǎo jú

2 中醫大辭典》·山小橘

山小橘中藥名,出自《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1]

2.1 別名

野沙柑、酒餅木、山柑橘山油甘[1]

2.2 來源及產地

芸香科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citrifolia (Willd.)Lindl.的根及葉。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1]

2.3 性味

微辛、苦,平[1]

2.4 功能主治

祛風發表,化痰止咳,消積,散瘀[1]

1.治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食積腹痛,疝痛。煎服:9~15g[1]

2.治跌打瘀腫。鮮葉搗爛,酒調敷[1]

2.5 化學成分

根、莖皮含山小橘鹼(Glycofoline)。根預試還含黃酮苷、氨基酸[1]

3 全國中草藥彙編》·山小橘

3.1 拼音名

Shān Xiǎo Jú

3.2 別名

山柑橘、野沙柑、酒餅木[廣東]

3.3 來源

芸香科山小橘屬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citrifolia (Willd.)Lindl.,以根、葉和果實入藥。夏季採葉,鮮用或陰乾。根全年可挖,洗淨切片曬乾陰乾。深秋摘果,用開水燙過再曬乾

3.4 形態

直立灌木,高約4米。幼枝及芽被鏽色毛。葉互生,有柄;單葉及羽狀複葉雜見。夏、秋開白色小花,花近無梗。小漿果肉質,近球形,常略偏斜,直徑約7毫米,淡紅色或較深,略通明。

3.5 性味

辛、甘,平。

3.6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用於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食積腹痛,疝痛;外用治跌打淤血腫痛。

3.7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3.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4 《中華本草》·山小橘

4.1 出處

出自《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4.2 拼音名

Shān Xiǎo Jú

4.3 英文名

Root of Citrusleaf Glycosmis

4.4 別名

野沙柑、飯湯木、酒餅木、山油甘山橘

4.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芸香科植物山小橘的根和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ycosmis citrifolia (Willd.)Lindl.[Limonia citrifolia Willd.;G.parviflora (Sims)Little]

採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採,洗淨,切片曬乾;葉鮮用。

4.6 形態

山小橘 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嫩枝常被褐鏽色絨毛且呈壓扁狀。葉互生,有單葉和羽狀複葉兩種;單葉生於短柄上;奇數現狀複葉具小葉3-5;小葉柄長1-4mm;小葉片紙質,長圓形,長6-18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而鈍頭,基部狹楔形,緣或爲不規則的微波狀,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具透明腺點,幹後兩面蒼暗。圓錐花序胞生,稀頂生,長2-6cm,花序軸初時被褐色短柔毛;萼5裂,廣卵形,外被毛;花瓣5,白色或淡黃色,橢圓形,長約3-4mm,光滑;雄蕊10,等長,藥隔無腺體,但在先端爲延長的凸尖;於房上位,扁圓形,花柱短,有細小腺點。漿果近球形,直徑1-1.5cm,淡紅色或硃紅色,熟時半透明,味甜可食。花期6-9月,果期10-11月。

4.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低丘陵的灌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4.8 性狀

性狀鑑別 葉片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4cm,寬3-6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灰綠色,微有光澤,下面淺黃綠色。葉脈稍隆起,兩面有透明腺點;葉柄短。氣微香,味苦、辛。

4.9 化學成份

根和莖皮含山小橘鹼(Glycofoline)。

4.10 性味

苦;平

4.11 歸經

肺;胃;肝經

4.12 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主感冒咳嗽;食滯納呆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腫痛食

4.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葉搗敷。

4.14 注意

《廣西中草藥》:孕婦忌服。

4.15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消腫,止血,散血,行氣,消積。2.《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祛風發表,行氣止咳。治感冒咳嗽小腸疝氣痛凍瘡。3.《廣西中草藥》:祛痰散瘀,消積。治食積腹痛,跌打腫痛。

4.16 摘錄

《中華本草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