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食後發搐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shí hòu fā chù

2 英文參考

dyspeptic convuls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傷食後發搐爲病證名[1]。因傷食後引起的抽搐[1]。小兒乳食停滯,蓄積胃腸,溼鬱則生熱,熱極生風,發爲抽搐[1]。《小兒藥證直訣》:“傷食後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發搐。”病機脾虛肝旺[1]。明·陳治《幼幼近編》:“若因飲食停滯,痰涎壅滿,而見此證(發搐)者,乃脾土弱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平木,故邪旺動也,宜健脾消食,其證自愈,不可用涼驚等藥。”治療先消食,用保和丸;後止搐,用琥珀抱龍丸[1]

參見急驚風急驚風爲病證名[2]。出《太平聖惠方》。驚風的一種證型[2]急驚風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因偶然受外界的各種強烈刺激引起;有因心肝火盛,外感風寒鬱閉,不得宣泄所形成;也有由於飲食不節,脾胃停痰,鬱而化熱,以致痰熱相蒸,竅道不通,發爲抽搐[2]。臨牀以發病急聚,且具有驚、風、痰、熱四證爲特徵[2]。明·丁鳳《醫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狀及其形成機制爲“急驚之症,其發猛惡,忽然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抽搦搖頭,口中熱氣,頰赤脣紅,紋青脈數,小便澀黃,蓋因內有積熱,外受風寒,心受熱而積驚,肝生風而發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無知……。”故心肝蓄熱,脾肺停痰,風熱壅閉,竅道不通爲本證的主要病機[2]。急驚發作,須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湧泉,亦可針刺人中合谷內關[2]牙關緊閉加承漿下關或中衝,以三棱針速刺出血[2]。同時用嚏驚散(生半夏、皁角),吹鼻取嚏,並用開關散蜈蚣殭蠶、南星、麝香、皁角)調以薑汁,或烏梅擦牙開關[2]。隨即灌服蘇合香丸至寶丹,以助開竅醒神[2]。再按驚、風、痰、熱四證,以鎮痙息風,滌痰泄火爲治,急則治標[2]。但在痰火稍降,就應調其氣血,否則每因過用寒涼,易成慢驚等證[2]。臨牀上當抽搐緩解,則應用琥珀抱龍丸治之,以清熱鎮驚,並益氣和中[2]。若脾虛生痰者,則用清心滌痰湯(《醫宗金鑑》:竹茹橘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麥冬、棗仁、人蔘、菖蒲、南星、黃連[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0.

治療傷食後發搐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