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傷食後發搐相關的詞條

相關詞條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傷食後發搐

傷食後發搐爲病證名。因傷食後引起的抽搐。小兒乳食停滯,蓄積胃腸,溼鬱則生熱,熱極生風,發爲抽搐。《小兒藥證直訣》:“傷食後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發搐。”病機爲脾虛肝旺。明·陳治《幼幼近編》:“若因飲食停滯,痰涎壅滿,而見此證(發搐)者,乃脾土弱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平木,故邪旺動也,宜健脾消食,其證自愈,不可用涼驚等藥。”治療先消食,用保和丸;後止搐,用琥珀抱龍丸。參見急驚風:急驚風爲病證名。出《太平聖惠方》。驚風的一種證型。急驚風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因偶然受外界的各種強烈刺激引起;有因心肝火盛,外感風寒鬱閉,不得宣泄所形成;也有由於飲食不節,脾胃停痰,鬱而化熱,以致痰熱相蒸,竅道不通,發爲抽搐。臨牀以發病急聚,且具有驚、風、痰、熱四證爲特徵。明·丁鳳《醫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狀及其形成機制爲“急驚之症,其發猛惡,忽然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抽搦搖頭,口中熱氣,頰赤脣紅,紋青脈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