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應性呼吸疾病的免疫治療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āo mǐn fǎn yìng xìng hū xī jí bìng de miǎn yì zhì liáo

2 概述

超敏反應是指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組織損傷和(或)功能紊亂,亦稱變態反應。引起超敏反應抗原稱爲變態反應原,可以是全抗原半抗原,有時對內源性變態反應發生免疫應答,所致疾病稱爲自身免疫病超敏反應發生的原因不一,臨牀表現各異,根據其發生機制分爲四型:臨牀上常見超敏反應高水平性疾病,有時不僅限於其一種類型,可由幾種類型混合發生

Ⅰ型超敏反應:是IgE類抗體介導的超敏反應,其特點是反應迅速、強烈、消退亦快,通常不引起組織損傷,其發病有明顯的個體差異遺傳傾向。因此將此型稱爲速發性超敏反應。常見疾病有過敏性休克過敏性鼻炎和部分支氣管哮喘

Ⅱ型超敏反應:是IgG或IgM類抗體細胞的相應抗原成分,或與細胞相結合的半抗原相互作用,在補體系統、巨噬細胞或殺傷細胞的參與下,造成組織損傷反應,因此稱爲細胞毒型超敏反應。多種免疫血液病、Goochpasture綜合徵等屬此型超敏反應

3 準備

1.詳細病史和體檢,查明變應原和掌握診斷和病情。

2.向患者介紹治療目的,注意事項,取得合作。

4 方法

4.1 1.超敏反應的一般治療方法

(1)避免與變應原再接觸

(2)減敏療法:已查明引起疾病的變態反應原,無法迴避且用藥物治療不能控制症狀者,可用特異性變態反應原進行特異的減敏治療,此方法對部分患者有效。

(3)皮質激素:具有抑制免疫效應的發揮和抑制免疫應答的誘導兩方面的免疫抑制作用;並具有抑制細胞因子生成、炎性介質釋放、減少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細胞聚集等抗炎作用

(4)介質阻釋劑:色甘酸鈉:具有細胞膜穩定作用,從而抑制肥大細胞等釋放介質,並且還抑制白細胞、巨噬細胞等的激活。酮替芬:能抑制巨噬細胞粒細胞等的炎性介質釋放。

(5)介質拮抗劑:此類藥物主要有抗組胺藥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拮抗劑、白三烯拮抗劑、血栓素A2拮抗劑等。但單一介質拮抗劑在治療超敏反應中受到一定限制,聯合應用可以提高療效。

(6)改善效應器官的功能

4.2 2.主要疾病的治療

(1)支氣管哮喘:我國1997年公佈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提出了治療方案,在免疫治療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查明並避免哮喘的激發因素。

②減敏療法。

③皮質激素吸入治療。

支氣管擴張劑包括β2受體激動劑、抗膽鹼能藥物和茶鹼類藥物。

⑤在療效不佳或激素抵抗哮喘患者,考慮使用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環孢素免疫抑制劑

(2)變應性鼻炎治療方法

①避免接觸致敏變態反應原,或脫敏治療。

抗組胺藥氯雷他定10mg每日一次口服。

色甘酸鈉:20mg每日3次,乾粉鼻腔吸入,或者1%溶液滴鼻。

④皮質激素鼻腔噴霧吸入

(3)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黴菌

潑尼松:0.5mg/(kg·d)口服,症狀改善病情好轉後應逐漸減量,總療程約6個月。作用:A.使病人痰量減少,從而影響曲黴菌生長和繁殖;B.抑制超敏反應;C.降低IgE水平。

抗真菌藥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使用2~5月。或二性黴素B吸入也有效。

(4)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一旦發病應立即離開工作環境脫離接觸致病抗原是本病治療的根本措施。重症病例可用皮質激素治療,潑尼松30mg~60mg,每日一次,2周後視病情變化,逐漸減量至停藥,同時予以對症治療。對慢性病例已發生纖維化者,激素僅對尚存的炎症有效,對已形成的纖維化或蜂窩肺無效。

(5)嗜酸粒細胞綜合徵(表1)

單純型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症狀輕微,一般對症治療,消除已知引起超敏反應的因素,有寄生蟲驅蟲治療,藥物引起者立即停藥。

遷延型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症,除消除病因治療外,常用潑尼松30mg~40mg,每日一次,療程4~6個月,症狀好轉和肺部病竈吸收後,逐漸減量至停藥。

帶型嗜酸粒細胞增多症,首選乙胺嗪,6~8mg/(kg·d),分三次口服,10~14天爲一療程,必要時停用10天后,給予第二療程治療。

哮喘嗜酸粒細胞增多症,與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治療相同。

過敏性肉芽腫血管血管炎環磷酰胺2mg/(kg·d),分三次口服,重症靜脈滴注4~5mg/(kg·d),數日後改變口服,病情緩解後每隔2~3月減量25mg,持續用藥1年,同時可並服用潑尼松50mg~60mg,每日一次。

5 注意事項

注意藥物治療的適應證和副作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