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V

病毒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中文名稱

馬動脈炎病毒

2 英文名稱

Equine arteritis virus

3 分類類型

5 病毒動脈炎

病毒動脈炎又叫馬傳染動脈炎,是由馬動脈炎病毒(Equine arteritis virus,EAV)引起,在馬屬動物之間通過呼吸道和生殖器官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曾被籠統的包括在“馬流感”之內。1953 年,首先在美國俄亥俄州發現本病,Doll等人從馬流產胎兒分離病毒,並定爲Bucyrus株。本病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存在。已報道分離病毒的國家有瑞士、波蘭、奧地利、加拿大,其抗原性均與Bucyrus株一致。還有一些國家如英國、日本、法國、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前南斯拉夫、埃及、埃塞俄比亞、摩洛哥、墨西哥、前蘇聯、德國、瑞士、伊朗、丹麥、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意大利等國經血清學調查證實有本病存在。

病毒動脈炎爲二類傳染病,世界各國在馬匹的進出口檢疫中十分重視。我國尚未見有本病的報道,但我國出口到韓國的馬匹,被對方的檢疫機關檢出EAV抗體陽性

6 馬動脈炎病毒基本特性

馬動脈炎病毒乳酸脫氫酶增高症病毒(LDV)、豬呼吸與繁殖綜合徵病毒(PRRSV)、猿出血熱病毒(SHFV)同屬於套病毒目、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 馬動脈炎病毒粒子呈球形, 直徑50-70 nm,沉降係數爲224S。在蔗糖與CsCl 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度分別爲1.13- 1.17 g/ cm3 和1.17-1.20g/ cm3 。核衣殼立體對稱,直徑約35 nm ,沉降係數爲158 S。外有一層12-15 nm 厚的囊膜,其表面有12-15 nm的環狀纖突,並有蜂窩狀的表面結構病毒基因組爲單拷貝線狀正股RNA ,長約13-15 kb(不包括長的polyA 尾時爲12 704 nt)。分子量4.1×106-4.3×106 ,沉降係數爲48 S ,5’端有帽子結構,3’端有polyA尾巴。基因組RNA有感染性,在感染起始階段,病毒基因組可以直接作爲mRNA ,翻譯病毒所需的酶(非結構蛋白)。 病毒粒子含四種結構蛋白:核衣殼蛋白(N),分子量約爲14kDa;非糖基化的膜蛋白M,分子量16kDa;小糖蛋白Gs,分子量約25kDa,以二硫鍵連接的同二聚體形式存在於病毒粒子上;大糖蛋白GL,分子量30-42kDa。在病毒粒子上GL不以單體形式存在,而是與M形成異二聚體。Gs是病毒的次要蛋白,僅佔1~2%。但在感染細胞中含量很高。N、M、GL在病毒粒子上含量基本相當,分子比依次是3∶2∶3。 EAV 基因組全序列已被測定,有7 個開放閱讀框架(ORF1-7)。亞基因組的引導序列長207 nt,來源於基因組5’端非編碼區。位於5’端編碼病毒複製酶的ORF1 又分爲兩個大的ORF1a 和ORF1b ,是最大的開放閱讀框架,佔整個基因組5’端的3/4,ORF1a 和ORF1b 有19 nt 的重複區。ORF1a 編碼複製酶多聚蛋白,分子量約187kDa ,該多聚蛋白被自身具有的蛋白酶活性區進一步裂解成6種非結構蛋白,命名爲nsp1-nsp6,分子量分別爲29、61、22、31、43kDa。nsp1中有2個木瓜酶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區(PCP)稱PCP-α和PCP-β。PCP-α無活性區,不能將nsp1切成nsp1α和nsp1β,只有PCP-β有蛋白酶活性,專門切開nsp1/2之間的酶切點,從多聚蛋白上釋放出nsp1。其他nsp是由nsp4中的絲氨酸蛋白酶活性區和另一種未知的蛋白酶加工產生的。位於基因組 3’端有7個ORF ,分別爲2a、2b、3、4、5、6、7 ,在複製編碼 5 個結構蛋白( E ,M,N ,Gs ,GL)和兩個未知功能的糖蛋白(GP3 ,GP4) 時進行轉錄。相鄰的ORF間有一定的序列重疊。目前研究最多的是GL、M、N基因克隆,表達及表達蛋白的抗原性分析。GL蛋白由ORF5編碼,是一種嵌膜蛋白,功能可能與受體結合、膜融合有關。GL 蛋白是EAV最主要的保護性抗原,其55~98位氨基酸區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含有一箇中和抗原表位,此抗原表位可能最充分的暴露病毒粒子表面,對刺激機體的免疫反應具有重要作用。單抗研究結果表明,GL上有多個抗原表位,其某些氨基酸的改變可能導致病毒中和特性的改變,從而產生中和性單抗逃逸變異株。M由ORF6編碼,可能與病毒出芽有關,含有3個跨膜片段,但僅有1~9 個氨基酸暴露病毒粒子表面。M可與GL形成異二聚體,也可以共價鍵形成同二聚體,但只有GL/M異二聚體才能嵌入病毒顆粒內。實驗表明,M的162 個氨基酸是EAV抗體結合的主要位點,因此,克隆表達具備M蛋白C 端的多肽(88~162 aa) 就能檢測到針對EAV M 蛋白的馬血清抗體。N 由ORF7 編碼,其抗原決定簇在1~ 69 aa 處。ORF7 中的高度保守序列可用於實時熒光定量RT-PCR 檢測馬動脈炎病毒馬動脈炎病毒迄今只有一個學清型。不同地理來源的毒株在血清學上與1953 年分離獲得的Bucyrus 原型毒株基本一致。但近年研究發現EAV存在不同的抗原變異株。比較不同的EAV 序列,發現M和N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是保守的,GL 蛋白N 端親水區後1/ 2 段氨基酸序列爲非保守區,前1/ 2段氨基酸序列及跨膜區和C 端氨基酸序列爲保守區。EAV 的抗原性免疫原性主要是由病毒粒子表面的GL 蛋白決定的,他具有抵抗最強毒的高水平保護。 EAV可在馬、兔、乳倉鼠腎細胞中增殖,適宜後形成空斑,在感染細胞內未見包涵體。實驗動物和雞胚不適於病毒生長病毒複製的主要場所是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其次是中層細胞,間皮細胞,和某些器官的上皮細胞

7 病毒動脈炎流行特點

病毒動脈炎感染馬屬動物,主要通過生殖器官和呼吸道感染傳播。公馬帶毒後無明顯臨牀症狀,卻是危險的傳染原。1984年美國肯他基州某馬場發生本病流行,其原因是與種馬場的雄馬配種或間接與種馬有接觸。雖然無明顯的臨牀症狀,但這是一次典型的經生殖器官感染的例子。英國1993年首次報道本病,其傳染原是來自於上一年度進口的競賽用種賽馬,該馬爲臨牀健康馬,3 月份開始配種,配種後的雌馬出現馬病毒動脈炎症狀,所以英國此次發病主要也是經生殖器官感染的。經呼吸系統感染的典型病例是1977 年肯他基州和1993 年芝加哥市賽馬場的病例。

8 病毒動脈炎症狀及病變

馬動脈炎病毒試驗感染潛伏期爲1~6 d ,野外感染普遍爲3~4 d ,感染生殖器多爲6~8 d ,少數爲5~9d。病馬臨牀症狀多樣,一般出現體溫偏高,精神沉鬱,食慾不振,流鼻汁,流淚,眼瞼浮腫,下頜淋巴結腫大,四肢下部腫脹,尤以後肢明顯。雄馬陰囊包皮腫脹。妊娠流產。這些症狀不是在同一批病馬中同時出現。患馬一般沒有呼吸症狀。人工接種病毒2~3d 後,患馬發熱的同時出現白細胞減少(主要是嗜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馬駒、老齡雌馬和營養狀況差的馬,臨牀症狀較重,孕馬比空懷母馬明顯。除極少數患馬發生死亡外,一般爲輕度臨牀症狀。雖無明顯臨牀症狀,但根據EAV 的抗體普查結果,

病毒動脈炎呈世界性分佈。馬病毒動脈炎特徵性病變是患馬的肌肉和各臟器小動脈瓣膜發生變性壞死,由此命名爲馬病毒動脈炎

9 病毒動脈炎的診斷

9.1 血清學診斷

目前世界各國採用中和實驗(VN) 、補體結合反應(CF) 、免疫沉澱反應熒光抗體測定和ELISA等方法進行血清學診斷。CF 主要用於感染後4個月的診斷,感染後2~4 月滴度達高峯,8 個月後降到檢測極限。CF 抗體在診斷最近感染中有一定作用,因爲CF 抗體比VN 抗體滴度下降的更快。VN 抗體與CF抗體同時產生,感染後2~4 個月達高峯,並可持續數年。加拿大和英國已建立ELISA 法,用於檢測EAV 特異性抗體ELISA法雖然敏感特異,但不能準確證實是免疫還是感染所產生的抗體

9.2 實時熒光定量RT-PCR

檢測馬動脈炎病毒: 已研製出一管法實時RT-PCR 檢測馬動脈炎病毒,可以檢測感染馬的精液和鼻分泌液,不僅可檢測傳統的RK13 細胞分離病毒株,還可以檢測到歐洲病毒和美洲病毒變異株。設計的引物和熒光探針可以擴增和檢測到EAV ORF7 的高度保守序列。該方法非常敏感,可以檢測到臨牀樣品中10 個RNA 分子,或每毫升組織培養液200 個病毒RNA拷貝。該方法快速、準確、簡便、可以定量,可同時檢測大量樣品,還可以避免交叉污染

9.3 快速敏感檢測精液組織中EAV的方法

RT-PCR、斑點雜交、嵌套式PCR 及RT- PCR- ELISA。用RT- PCR檢測精液組織中的EAV,最成功的擴增片段爲編碼EAV基因組的前導序列。敏感性方面,分子生物學方法細胞培養高,其中嵌套式PCR > 斑點雜交> RT- PCR >限制性內切酶分析。考慮到敏感、快速、特異等方面,最好的檢測方法是將TR -PCR、斑點雜交或嵌套式PCR 相結合 。

10 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是需要排除因馬皰疹病毒(EHV) 1型和4型、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馬傳貧、鉤端螺旋體出血性紫癜蕁麻疹、低蛋白血症或因多食少動引起的四肢水腫;對流產的診斷主要應排除EHV1型感染。EHV 感染母馬流產產出的是新鮮胎兒,而馬動脈炎病毒感染產出部分自溶的胎兒

11 病毒動脈炎的治療

急性期病馬一般都能康復,對發熱期病馬通常採用對症療法。體溫升高會損及公馬精子,使受精能力下降,應以非類固醇抗炎藥退燒。Little等最新證實對慢性感染公馬給予睾丸激素,可以直接或間接調節EAV的存在。另一些學者同樣發現在公馬的副性腺中EAV 的存在依賴於睾丸激素

12 馬動脈炎病毒自然免疫

可以用EAV 再感染免疫從前感染過的馬。自然免疫力可保持7 年以上。EAV 感染期間存在的高滴度血清中和抗體可持續較長時間,能較好的保護呼吸道,防止交配感染

13 馬動脈炎病毒疫苗

許多學者對馬動脈炎病毒疫苗進行研究,已研製出安全有效全滅活病毒疫苗和減毒活疫苗。Doll 等(1968) 早期研究證實毒力EAV能通過組織培養傳代而減弱毒力,但仍具有免疫原性。在馬腎、兔腎和馬真皮細胞上連續傳代, 得到EAV 弱毒株, 用以生產減弱活疫苗(MLV) 。這種疫苗在1984年肯塔基州爆發EVA 期間廣泛應用,同時在美國某些州已註冊使用。目前還未發現使用MLV 疫苗而產生副作用的。在疫苗接種7 d後,可從血清鼻咽分離病毒,但接種32 d 後則僅有少數能分離病毒疫苗接種後5~8 d 即可誘導產生中和抗體,並最少維持2 年。Fukunaga等(1984 ,1990) 開闢了應用福爾馬林滅活的EAV 疫苗。在初次免疫接種後4 周實施第二次免疫接種,結果病毒中和滴度可達到1∶5120,抗體滴度下降迅速,如果2 個月後第三次免疫接種,則病毒中和抗體達1∶80~1∶320 之間,並持續6 個月。在病毒中和滴度爲1∶43 時,則有50%的保護抗體。但不是所有的馬有高滴度抗體都能抵抗由活病毒感染而產生的臨牀疾病。目前對這種疫苗在疾病控制中的穩定性還不清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