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 2009年01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足癬是發生於足部的癬。古醫籍稱之爲臭田螺、田螺皰等,俗稱腳溼氣、香港腳等。本病西醫也稱之爲足癬。

診斷要點

1、皮疹發生於足底、足緣、足弓和趾間及趾屈側面。

2、常於復季發病或加重,冬季減輕。

3、皮疹形態分爲水皰型、糜爛型、鱗屑型三種類型。各型可互相轉化,也可同時存在,不過某一時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現爲主。

⑴水皰型:多發於足弓和趾側。表現爲羣集或散在分佈的深在性小水皰,如粟粒大小,皰壁一般比較厚,破潰或吸收後有少許鱗屑。自覺瘙癢明顯,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針挑水皰而繼發感染。

⑵糜爛型:發生於趾間,尤以第三、四趾間最常見。表現爲局部表皮溼潤,浸漬發白,自覺劇癢。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損剝落而露出潮紅的糜爛面,此時則瘙癢並有灼熱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繼發感染。

⑶鱗屑型:發生於足底、足緣。表現爲角化過度,乾燥,粗糙,脫屑,基底淡紅。自覺微癢或不癢。冬季則皸裂疼痛。

4、病程緩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鏡檢或真菌培養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辨證分析

足癬多因風溼熱生蟲,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觸染毒而得。本病的治療主要採用外治法,若水皰型或糜爛型繼發感染者,則多屬溼熱,此時則宜結合辨證治療,治療方法爲清熱解毒利溼。

辨證論治

證見

可見有水皰型或糜爛型足癬之皮疹表現。因患者搔抓、磨擦或自行用針挑水皰,或治療不當,而見局部紅腫,或有膿皰,糜爛,滲液,灼熱疼痛感,同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觸痛,伴有惡寒、發熱,全身不適,倦怠乏力,口乾口苦,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本證即水皰型或糜爛型足癬繼發感染者)

治法

清熱解毒利溼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東垣方,錄自《古今醫方集成》)合萆薢滲溼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處方:萆薢、澤瀉各15克,龍膽草、車前子、黃柏各12克,山梔子、木通各9克,金銀花、生薏苡仁、魚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大便祕結者,加生大黃12~15克(後下)。溼毒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藥

⑴ 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⑵ 魚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⑶ 雙黃連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其他療法

1、水皰型

2、糜爛型

3、鱗屑型可選用藿黃浸劑、醋泡方、鵝掌風浸泡方或白醋浸泡,較輕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礬粉外摻患處。較重者可用二可選用5%~10%硫黃軟膏、雄黃軟膏或紅油膏等外塗。並選用各種癬藥水外搽,如寶島癬水、複方土槿皮酊、普癬水等。礬湯、皮膚外洗二方或蘇蒲洗方,水煎浸洗後,再外撲足癬粉。

4、對糜爛型或水皰型而繼發感染者,必須先控制感染。內治法見辨證論治方藥,外治宜外洗或溼敷:可用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救必應、金銀花葉、九里明(單味各60~120克,複方則各15~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溼敷。待感染控制後,再根據皮疹之表現,選用上述方法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