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潰瘍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真菌性角膜潰瘍於1878年首先由Leber報導。以往由於發病率不高,文獻上較少提及。50年代以後,國面值外報導逐漸增加。近10年來,本病在我國亦有明顯的增多趨勢。事實上,在那些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所謂“匐行性角膜潰瘍”病例中,有些就可能是真菌性的,值得重視。

病因病理病機

本病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感染所致。在感染角膜的潰瘍面上刮取壞死組織進行塗片檢查,常可找到真菌菌絲。將壞死組織接種於真菌培養基上,可有真菌生長。對人類角膜有致病的真菌達數十種。有資料分析有21屬及25種。主要爲麴黴菌,其次爲鐮刀菌。

1964~1976年某醫院從318例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臨牀病例中,培養得到的204株真菌,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鑑定。

1957~1965年國內文獻報導13例,菌種有白色念珠菌、麴黴菌、鐮刀菌、酵母菌以及頭孢黴菌等。

國外文獻以麴黴菌、鐮刀菌、白色念珠菌、頭孢黴菌等爲主。

多半病例起病時有誘因史。發病大多與農業勞動時受植物性小葉傷有密切關係。我院的病例,誘因中以脫粒時被稻穀彈傷最多,其次爲植物枝葉擦傷及塵土等異物入眼,亦可見於長期患者其它性質的角膜炎時繼發感染真菌者。國外有人認爲與眼部濫用抗生素或皮質類固醇有關。

角膜外傷造成上皮破損。致傷物如稻穀、植物枝葉或塵土等處常有真菌存在。當角膜上皮破損的同時,真菌即可接種於角膜,引起發病。潛伏期通常爲1~4天,平均爲2.4天。

臨牀表現

開始時僅有眼部劃物敏感或刺激感,伴有視力模糊。有外傷史者,在受傷後數天內出現潰瘍,發展較緩,和外傷後迅速發展的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有所不同。

早期眼瞼紅腫及畏光流淚等刺激症狀輕重不等,嚴重階段刺激症狀大多反見較輕。充血常很嚴重,主要爲混合性,部分病例可有少量灰白色分泌物。

由於真菌菌株的不同,感染時間的久暫以及個體情況的差異,臨牀上所見到的潰瘍形態很不一致。典型的早期潰瘍呈灰白或乳白色,常爲不規則形。表面粗糙,緻密,略高出平面。潰瘍和浸潤的密度分佈不均勻,潰瘍與健區角膜分界大多清楚,潰瘍邊緣常不整齊。

較大的潰瘍常爲黃白色,多數爲不規則圓形,表面似乾燥粗略,呈“苔垢”或“牙膏”樣。基質浸潤緻密,潰瘍邊緣稍有隆起。病變如發展,潰瘍周圍可見結節狀或樹根樣基質浸潤。

有人對於真菌性角膜炎常用以下名稱描述。

菌絲苔波:是附着在潰瘍表面的菌絲和壞死組織。色白不透明,微隆起,與健區角膜分界清楚。可刮除,刮除後的潰瘍面較透明。

菌絲竈:是真菌菌絲長入角膜基質的病竈。表面微隆起乾燥粗糙。混濁區的浸潤密度濃淡不一致。質地較硬,用刀刮時,刀尖上附着的刮物很疏鬆。刮過後的潰瘍仍混濁不透明。

菌絲竈邊緣:有些潰瘍邊緣毛糙不齊。有時伸出樹根浸潤,稱爲“僞足”;或在潰瘍周圍出現孤立的結節狀圓形浸潤點,稱爲“衛星竈”。

反應環:在菌絲竈的周圍有一圈炎性細菌浸潤,一般不太寬,約1~2毫米,是機體對菌絲的防衛反應。有人稱做“免疫環”。

分界溝:位於菌絲竈和反應環中間。此處炎症細胞浸潤最多,是淺層組織壞死,輕度低陷而成的淺溝。

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裂隙燈檢查,潰瘍的發展由淺層到深層。早期潰瘍爲淺表性,角膜厚度幾乎無甚改變。潰瘍底部爲濃密的基質浸潤,可達角膜全層的0.2、0.4、0.6不等。基質水腫雖輕,但常爲全層性。正對菌絲竈後面的內皮,常有水腫粗糙及增厚,同時伴有皺褶,有人稱做“內皮斑塊”。有時整個角膜出現瀰漫性霧狀水腫,提示潰瘍在發展中。

潰瘍的發展過程,常先在周圍或底部出現浸潤,繼而形成膿瘍,膿瘍壞死而成潰瘍,潰瘍面壞死組織不斷融解脫落,使角膜逐漸變薄,最後導致穿孔。

穿孔一般較緩慢,位置、大小及形態不定。穿孔處經常微隆起,每有虹膜顯露,中央穿孔時角膜略呈圓錐形。穿孔發生率約10%左右。

有時壞死組織雖未脫落,角膜即已出現“漏水”現象,以至前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又有時在壞死的角膜組織中,顯露少許虹膜組織,亦是潰瘍穿孔的另一種跡象。

潰瘍一旦穿孔,炎症漸見減輕,但較在面積的穿孔,前房多數很難再度形成。潰瘍壞死組織不斷脫落,可使透明的後彈力層完全暴露,虹膜清晰可見,由於抵擋不住正常的眼內壓,進而發展成角膜局部或全部葡萄腫。

當潰瘍趨向癒合時,眼痛減輕,刺激症狀改善,粘性分泌物消失,潰瘍色澤由黃白轉變爲灰白色,潰瘍表面清潔,周圍上皮向內生長,熒光素着色範圍縮小。前房積膿和丁道爾現象以及角膜後沉着物減少。潰瘍癒合後,角膜基質仍有浸潤及水腫,常需歷時數月才能吸收。

潰瘍癒合過程中可有新生血管伸入。細長單枝者少見,密集粗短的每見於菌絲竈周圍,頗似角膜變小,角膜緣內移。

嚴重的虹膜睫狀炎反應,是真菌性角膜潰瘍特徵之一。約50%病例可有前房積膿,自1毫米或2~3毫米,少數病例積膿可達前房一半以上,甚至充滿整個前房。積肥膿呈乳白或淡黃色,前者爲潰瘍早期現象,而後者常代表炎症發展至嚴重階段。膿液粘稠,不易移動。潰瘍、膿瘍以及前房積膿三者時在形態上融爲一體,易於混淆,需裂隙燈切面檢查,才能區別。

角膜後沉澱物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棕灰色的粉末狀或細顆粒狀,每見於潰瘍早期,面積較小的病例,前房大多無膿或少量積膿。另一類是淡黃色漿糊樣片狀,或者是灰白色斑塊狀,附着於粗糙的角膜內皮面上,通常伴有前房積膿。前房積膿如果未能吸收,最後在前房角、虹膜、晶體表面形成機化膜。

真菌性角膜潰瘍已經癒合,上皮生長,熒光素完全不染色時,在短期內仍有復發可能,這是同細菌性潰瘍不同之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