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緩

春秋時期 中醫學家 人物百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 huǎn

2 註解

醫緩春秋時秦國名醫。據《左傳》載:曾爲晉侯治病,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鍼灸不能,湯藥不到,無法治療。這是史書中關於使用鍼灸治病的早期記載[1]

晉景公有疾,求醫於秦,秦恆公使醫緩治之。緩爲之治,謂:疾不可爲也。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這是早期對病情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醫緩成爲當時著名醫家的代表。後世常把和緩並稱,作爲當時名醫之代表。

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