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莧菜 2009年1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全國中草藥彙編》:野莧菜

別名

細莧、白莧

來源

莧科莧屬植物綠莧Amaranthus viridis L.,以全草及根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

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用於細菌性痢疾,腸炎,乳腺炎,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1~2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野莧菜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

Yě Xiàn Cài

別名

野莧、光莧菜

來源

藥材基源:爲莧科植物凹頭莧和反枝莧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maranthus lividus L.[A.blitumauct. Non L.」。

2.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

原形態

1.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條棱,無毛,淡綠色至暗紫色,上部暗紅帶綠,平臥上升。單葉互生;葉柄長1-3.5cm;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cm,寬1-3cm,先端凹缺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或稍呈波狀。花單性或雜性,花小;簇生葉腋或成頂生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苞片幹膜質,長圓形;花被片3,細長圓形,先端鈍而有微尖,向內曲;雄蕊3;柱頭3或2,線形,果熟時脫落。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或略具皺紋。種子環形,黑色至黑褐色,邊緣具環狀邊。花期7-8月,果期8-9月。

2.一年生草本,高20-80cm。莖直立,粗壯,單一或分枝,稍具鈍棱,密生短柔毛。葉柄長1.5-5.5cm,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12cm,寬2-5cm,先端微凸,具小芒尖,基部楔形,兩面和邊緣有柔毛;花單性或雜性,集成頂生和腋生的圓錐花序;蒼片和小苞片幹膜質,鑽形,長4-6mm,花被片5,白色,具一淡綠色中脈;雄花的雄蕊比花被片稍長;雌花柱3,內側有小齒。胞果扁球形,小,淡綠色,蓋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近球形,棕色或黑色,邊緣鈍。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庭園、路邊等處。

2.生於曠野、田間或村舍附近草地。

資源分佈:1.分佈於全國各地。

2.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臺灣、河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1)凹頭莧主根較直。莖長10-30cm,基部分枝,淡綠色至暗紫色。葉片皺縮,展平後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cm,寬1-3cm,朱端凹缺,有1芒尖,或不顯,基部闊楔形;葉柄與葉片近等長。穩狀花序。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氣微,味淡。

(2)反枝昆 主根較直。莖長20-80cm,稍具鈍棱,被短柔毛。葉片皺縮,展平後菱狀卵形或橢圓形,長5-12cm,寬2-5cm,先端微凸,具小凸尖,兩面和邊緣有柔毛;葉柄長1.5-5.5cm。圓錐花序。胞果扁卵形,蓋裂。氣徽,味淡。

化學成份

1.凹頭莧 全草含莧菜紅甙(amarantin)[1],葉含錦葵花素-3-葡萄糖甙(malvidin-3-glucoside)和芍藥花素-3-葡萄糖甙(peonidin-3-glucoside)[2]。

2.反枝莧 全草含飽和的和不飽和的脂肪酸有亞麻酸(linolenis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3]。葉含穀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組胺酸(histidine),葡糖胺(glucosamine),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4]。組織培養的揮發油分析有順-3-己烯-1-醇(cis-3-hexen-1-ol).1-乙醇(1-hexanol),反-2-已烯-1-醇(trans-2-hexen-1-ol)[5]

性味

甘;性微寒

歸經

大腸;小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主痢疾;腹瀉;疔瘡腫毒;毒蛇咬傷;蜂螫傷;小便不利;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

①治痢疾:鮮野莧根一至二兩,水煎服。②治肝熱目赤:野莧種子一兩,水煎服。③治乳癰:鮮野莧根一至二兩,鴨蛋一個,水煎服;另用鮮野莧葉和冷飯搗爛外敷。④治痔瘡腫痛;鮮野莧根一至二兩,豬大腸一段,水煎,飯前服。⑤治蛇頭疔:鮮野莧葉和食鹽搗爛敷患處。⑥治毒蛇咬傷:鮮野莧全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服;或鮮全草一兩,楊梅鮮樹皮三錢,水煎調瀉鹽三錢服。(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 蘇軾《物類相感志》:蜂叮痛,以野寬菜搗敷之。

2.《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結,赤者破腸胃中血積。赤白同用,打肚腹毛髮之積,消蟲積,殺寸白蟲,下氣。洗皮膚瘙癢、皮膚遊走之風。

3.《中國藥植圖鑑》:緩和止痛、收斂、利尿、解熱;種子能利民、明目。

4.《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

臨牀應用

治療甲狀腺腫大。取鮮野莧菜根、莖2兩,豬肉2兩(或用冰糖5錢),水煎,分兩次飯後服。輕者1周,重者3周即可見效。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