癇證 2009年01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癇證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又名癲癇或羊癇風。其臨牀表現特徵爲發作性精神恍惚,甚則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西醫的癲癇可按本證辨證論治。

診斷要點

1、大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目斜視,口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異常叫聲,醒後如常人。

2、小發作時,僅有突然呆木,面色蒼白,或兩目凝視,頭向前傾,短時間即恢復正常。

3、反覆發作,發無定時,發作時間長短不等,多數在數秒至幾分鐘即止,少數可達數小時以上。甦醒後對發作情況一無所知。

4、發作前常有眩暈、胸悶等症。

5、腦電圖檢查可見異常。

辨證分析

本證之形成,大多由於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患它病之後,造成肝脾腎損傷,痰濁阻滯,氣機逆亂,風陽內動所致,而尤以痰邪作崇最爲重要。其病情的輕重常與痰濁的深淺,正氣盛衰有關。一般說來,初起時因正氣未衰,痰濁不重,故發作持續時間短,間歇期長;如反覆發作,正氣漸衰,痰濁不化,愈發愈頻,使正氣更衰,互爲因果,其病亦漸重。治療宜分標本虛實。頻繁發作時,以治標爲主,着重豁痰順氣,熄風定癇。平時則治本爲重,宜健脾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

辨證論治

風痰閉阻型

證見

治法

發作時卒然昏僕,兩目上視,抽搐吐涎,或有尖叫與二便滌痰熄風,開竅定癇。失禁。苔白膩,脈弦滑。

方藥

1、 主方:定癇丸(程鍾齡《醫學心悟》)加減處方:茯苓20克,石菖蒲10克,遠志9克,全蠍6克,殭蠶12克,琥珀末3克(沖服),天竺黃10克,天麻10克,膽南星10克,法半夏12克,地龍12克,陳皮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⑴醫癇丸,每次6克,每日2次。

⑵白金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 單方驗方

⑴河南鎮癇方(劉玲驗方)處方:白蒺藜、殭蠶、蛇牀子各62克,蜈蚣7條,膽南星45克,硃砂9克,青礞石93克,共研爲細面末,製成蜜丸,每丸重2.5克(含生藥、蜂蜜各1.25克)。成人每次1丸,每日3次。

⑵鎮癇方(孫景堯驗方)處方:全蠍50克,白礬、膽南星、鬱金各25克,共研爲細末。每晚服10克。痰火內盛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杲《蘭室祕藏》)合滌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處方:龍膽草12克,梔子10克,黃芩12克,木通10克,法半夏12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9克,枳實12克,陳皮6克,天竺黃12克,地龍12克,鬱金10克,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癇症鎮心丹,每次1粒,每日2次。

3、單方驗方:石膏硃砂散(蘇通臣等《河北中醫》1988.6)處方:生石膏30克,硃砂12克,白礬9克,共研爲細末,每次服1克,每日2~3次。心腎虧虛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大補元煎(張介賓《景嶽全書》)合六君子湯(虞摶《醫學正傳》)處方:黨蔘20克,山藥18克,熟地黃15克,杜仲15克,當歸12克,枸杞子12克,法半夏15克,陳皮9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鎮癇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通脈愈癇丸(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黃芪、黨蔘、紫河車、當歸各60克,肉桂、紅花、川芎各15克,赤芍、桃仁各30克,丹蔘90克,法半夏、生南星、煅礞石各45克,石菖蒲20克,天麻50克,共研細末,煉蜜爲丸。每丸10克,每次1丸,每日3次,用薑湯送服。一個月爲一療程。癲癇發作日久,健忘,心悸,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神疲乏補益心腎,健脾化痰。力。苔黃膩,脈細弱。性情急燥,心煩失眠,口乾苦,大便祕結,發作時症狀與清肝瀉火,化痰開竅。風痰閉阻型相同。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其他療法

1、 外治法吳茱萸適量研爲細末,撒入臍窩、神闕穴,外用膏藥固定,7~10天換1次。

2、 鍼灸療法下列兩組穴位交替使用:

①百合,印堂,人中,內關,神門,三陰交;

②鳩尾,中脘,內關,間使,太沖。適用於發作期,用瀉法。溼痰盛者,酌加天突、豐隆,灸百會、氣海、足三裏。癇證反覆頻發者,針印堂、人中,灸中脘,也可針會陰、長強穴。

3、 飲食療法

⑴天麻陳皮粥:天麻、陳皮各1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粥成加入白糖適量調勻,分2次服。適用於風痰阻閉型。

⑵杞子燉羊腦:枸杞子30克,羊腦1副,放燉盅內加適量水,隔水燉,鹽調味服。適用於心腎虧虛型。

⑶絲瓜飲:老絲瓜1段,杏仁12克,陳皮10克,水煎服。適用於痰火內盛型。

4、 預防調護

⑴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不宜偏食辛辣、油膩食物,宜戒菸酒。

⑵不宜從事高空、水上、駕駛等工作,以免發生意外。

⑶發作時應除去假牙,保護舌頭,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免窒息。mmhg,口角歪斜,右上肢肌力3級,右下肢肌力4級。輔查:頭顱CT示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空腹血糖20mmol/l ↑ 病例3張XX,男,60歲,某院醫生,某日突然覺雙目視物不清,尤以右眼爲甚,遂住院檢查。檢查發現雙側視網膜呈糖尿病改變,空腹血糖12mmol/l。 ↑病例4某男,45歲,確診2型糖尿病6年。某日開始覺眼瞼、雙下肢浮腫,逐漸加重,尿漸少,疲倦,手腳不溫,遂住院。PE:水腫Ⅱ。,輔查:尿分析白蛋白5g/L ↑,血白蛋白23g/l↓,肝 腎功能正常。 病例5劉某,男,35歲,右足趾紅腫潰爛3天 。患者有1型糖尿病史近20年,一直堅持用胰島素治療。四天前因剪趾甲後,次日即發現右足大拇趾紅腫疼痛,用過紅黴素軟膏後未見效果,第四天見足趾末端發黑、潰爛,發熱T38.5oC,即來醫院就診,收入院治療。經5天保守治療,患者創口潰爛加重,、並向上蔓延,爲保全性命,送病者到外科做了患肢截肢術。 [概述]

1、病名概念

2、源流

3、範圍 多飲、多食、多尿、消瘦(體重減少)或尿有甜味——三多一少

1、消渴病名最早見於《內經》,《素問.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

2、《金匱要略》立消渴專篇,創白虎加人蔘湯、腎氣丸方劑。

3、《諸病源候論.消渴候》主張:“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 其病變多發癰疽”

4、《太平聖惠方.三痟論》:“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腎。”後世醫家分爲上、中、下三消。

5、《丹溪心法.消渴》治療以“養肺、降火、生血爲主”。形成養陰爲主治療理論。 [病因病機]飲食失節釀生內熱情志失調氣鬱化火津液虧損消渴勞欲過度內生虛火,弱腎虧陰損稟賦不足五虛髒 [病因病機]

1、稟賦不足先天稟賦不足 —— 五臟虛弱 —— 腎陰虧損 —— 陰虛火旺 —— 灼傷津液 —— 消渴。

2、飲食失節過食肥甘醇酒 —— 損傷脾胃-—— 運化失職—— 積熱內蘊 —— 化燥傷津,消谷耗液 —— 消渴。

3、情志失調長期精神刺激 —— 氣機鬱結 —— 鬱久化火—— 火熱熾盛 —— 灼傷肺、胃、腎之陰 —— 消渴。

4、勞欲過度房勞太過—— 損傷腎精 —— 虛火內生 —— 灼傷津液 —— 消渴。 總病機:陰虛燥熱病位:肺、胃、腎病機轉化(消渴變證或稱併發證):氣陰兩虛,瘀血內阻 — 心痛、中風、四肢麻木陰損及陽、陰陽兩虛 — 水腫瘀阻絡脈,熱毒內生或瘡毒外襲 — 瘡瘍、癰疽正氣虧虛,感染癆蟲 — 肺癆耳目失養— 視朦、耳聾肝腎陰虧虛風內動—眩暈陰液極虧,虛陽上浮或陰竭陽亡 — 神昏或昏迷、死亡。 [診斷]

1、主症:三多一少。

2、以肺癆、水腫、眩暈、胸痹心痛、中風、眼疾、瘡瘍就診發現。

3、無症狀,體檢發現。

4、測血糖、糖耐量、空腹胰島素、胰島素釋放試驗等。 [鑑別診斷]

1、口渴症

2、癭病[辨證要點]

1、辨部位

2、辨標本

3、辨併發症眼疾、癰瘡、肺癆、心腦疾病(心痛、眩暈、中風)、水腫、肢體麻木。上、中、下三消。肺、胃、腎。陰虛爲本,燥熱爲標。 糖尿病併發症心血管 — 胸痹、眩暈大血管 腦血管 — 中風 糖尿病腎病 — 水腫 糖尿病眼病 — 視朦微血管 糖尿病足病 — 壞疽 糖尿病皮膚病變 — 潰瘍 糖尿病神經病變 — 四肢麻木 治療原則:清熱潤燥,養陰生津或滋陰溫陽,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體育療法飲食療法 分證論治上消

1、肺熱津傷症狀: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方藥:消渴方天花粉 黃連 生地黃 藕汁 中消

2、胃熱熾盛症狀:多食易飢,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苔黃,脈滑實有力。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方藥:玉女煎生石膏 知母 生地黃 麥冬 牛膝 下消

3、腎陰虧虛症狀:尿頻尿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痠軟,乏力,頭暈耳鳴,口乾脣燥,皮膚乾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滋陰補腎,潤燥止渴。方藥:六味地黃丸熟地黃 山萸肉 山藥 茯苓 澤瀉 丹皮

4、陰陽兩虛症狀: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乾枯,腰膝痠軟,四肢欠溫,畏寒怕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淡苔白而幹,脈沉細無力。治法:溫陽滋陰,補腎固攝;方藥:金匱腎氣丸熟地黃 山萸肉 山藥 茯苓 澤瀉 丹皮 附子 肉桂 消渴變證(併發症)的治療:胸痹 – 氣滯血瘀、氣虛血瘀– 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眩暈 -肝腎虧虛,虛風內動 – 天麻鉤藤飲中風 – 氣虛血瘀 – 補陽還五湯- 肝腎虧虛,瘀血內阻—生脈散合補 陽還五湯水腫 – 脾腎兩虛– 五苓散合腎氣丸--陰陽兩虛 –濟生腎氣丸 視瞻昏渺 --肝腎虧虛,瘀血內阻 - 杞菊 地黃丸、石斛夜光丸脫疽 — 陰寒下注,阻滯經脈—陽和湯癰疽— 陰虛燥熱,瘡毒侵襲—五味消毒飲肢體麻木 — 氣陰兩虧,經絡失養—益氣養陰、養血通絡—生脈散+四物湯+通絡藥 預防護理(加強消渴病宣教)

1、 注意日常生活護理

2、節制飲食

3、堅持體育鍛煉

4、堅持治療,定期監測 病案:陳某,女,70歲,因多飲、多尿10餘年,加重伴神疲乏力7天由門診擬2型糖尿病於2002年8月15日收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史10餘年 ,一直服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控制不理想。一週來覺多飲、多尿再發,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納呆,頭暈,畏寒多衣,大便稍硬,舌質暗紅,苔薄黃幹,脈細弦。輔助檢查:空腹血糖23mmol/l,尿糖56mmol/l。請回答:

1、中醫診斷、分型

2、治則

3、方藥 答案:中醫診斷:消渴分型:陰損及陽,陰陽兩虛,兼瘀血內阻。治則:溫陽滋陰,益氣活血。方藥:腎氣丸加益氣活血之品。 小結一、消渴概念二、病因病機、總病機三、鑑別診斷:癭病四、消渴變證(胸痹、眩暈、中風、水腫 、視朦、壞疽、瘡瘍、四肢麻木)五、分證論治

1、消渴

2、消渴並眩暈、中風

3、消渴並視朦

4、消渴並水腫

5、消渴並癰疽 細覽頁面頁碼,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