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烏梅散

處方

烏梅肉(微炒)半兩,白茯苓、幹木瓜,各一兩。

炮製

上搗羅爲粗散。

功能主治

治小兒下痢後,津液減少,臟腑虛燥,煩渴引飲,及治諸病煩渴,引飲無度。

用法用量

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錢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加減。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聖惠》卷九十三

方名

烏梅散

別名

烏梅湯

組成

烏梅2枚(微炒,去核),黃連1分(去須,微炒),藍葉1分,犀角屑半兩,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

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放溫,不拘時候服之。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附註

烏梅湯(《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瘍科捷徑》卷下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1兩,輕粉4錢。

主治

翻花瘡。

用法用量

摻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仙拈集》卷二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胎髮(燒存性),烏梅(焙)1個。

主治

鼻衄。

用法用量

吹鼻。

製備方法

上爲末。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甘草(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鉤藤2錢半,茱萸1錢(炒)。

主治

腹疼及臍下冷痛,狀如盤腸內吊,疝氣多啼等疾。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水1盞,煎至5分,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銼。

《普濟方》卷一八八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馬鞭草2錢,罌粟殼(大者)4個(去瓤梗),甘草2錢,大烏梅1個。

主治

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臨臥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