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煎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處方

生地 當歸 黃耆(炙)甘草(炙)麻黃根 浮小麥 黃連 黃芩 黃柏各3克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固表止汗。治陰虛火旺引起的盜汗。

用法用量

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

《景嶽全書》卷五十七

《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

生地黃汁半升,生天門冬汁半升,萎蕤2兩,細辛1兩,甘草1兩(生,銼),芎藭1兩,白朮1兩,生麥門冬2兩(去心),黃耆1兩半。

主治

脾熱,脣焦枯,無潤澤。

用法用量

每服不拘時候,含咽半匙。

製備方法

上銼細,綿裹,酒浸1宿,以豬脂2斤,煎令藥焦黃,綿濾去滓,納鍋中,後下地黃、天門冬汁,熬令稠,瓷器中盛。

《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

生地黃半斤(取汁),刺薊半斤(取汁),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阿膠半兩(搗研,炒令黃燥,爲末),蜜1合。

主治

小兒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用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藥都入銀鍋中,以慢火熬爲膏。

《外臺》卷十六引《延年祕錄》

組成

生地黃5升,棗膏6合,白蜜7合,酒1升,犛牛酥4合,生薑汁3合,紫蘇子1升(研,以酒1升絞取汁),鹿角膠4兩(炙末)。

功效

補虛損,填骨髓,長肌肉,去客熱。

用法用量

酒和服。

製備方法

上藥先煎地黃等3分減一,納蜜酥,以蜜調入膠末,候煎成,以器盛之。

附註

《外臺》同卷引《延年祕錄》另有生地黃煎,方中少生薑汁、紫蘇子、鹿角膠三味,功用相同。

《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

生地黃(洗淨)、枸杞子(去梗)、五味子(去枝)各等分。

功效

補肝明目。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食前鹽酒,鹽湯、米飲飪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附註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生地黃丸”。

《聖濟總錄》卷一八三

組成

生地黃5斤(洗,切,以木杵臼搗,絞汁),黃精12斤(洗,切,以木杵臼搗,絞汁),白蜜5升。

主治

乳石藥氣發熱,風熱相併,致癰腫瘡痍,經年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生薑湯調下半匙至1匙,日2夜1。

製備方法

上3味汁相和於銀石器中,慢火煎如膏爲度,以瓷盒盛。

《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

生地黃5斤(搗,研,絞取汁令淨),黑豆1升(以水3升,煎至1升,絞去豆),大甜石榴3顆(去蒂萼和子皮,同搗研,取汁),晚蠶沙(炒)2兩,海桐皮(炙,銼)3兩,肉桂(去粗皮)2兩,山芋2兩。

主治

中風,手足不隨,或拘攣屈伸不得,口眼斜,偏風疼痛,或(疒帬)痹沉重,病在筋骨;兼治婦人產後風血惡疾。

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以無灰酒1盞調煎半匙頭,攪和服之,如疾甚者,加至1匙頭,每日3服。

製備方法

上7味,先(口父)咀4味,如大麻粒。於銀石鍋中,先煎地黃汁20-30沸,次下石榴、黑豆汁,又煎20-30沸,即下(口父)咀4味,勿停手攪,慢火煎至濃,用生帛絞去滓,次下好酥2兩,再煎勻,攪如稠膏,即收於不津器中。

用藥禁忌

切慎房室。

《聖惠》卷八十二

別名

地黃煎

組成

生地黃汁1升,白蜜3合,生麥門冬汁3合,酥3合。

主治

小兒壯熱,心煩,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半茶匙,以溫水調下。

製備方法

上藥於銀鍋中,以慢火熬如稀餳。

附註

地黃煎(《普濟方》卷三八五)。

《普濟方》卷三二○

組成

生地黃汁1升,生藕汁3合,青蒿汁3合,生薑2兩(取汁),蜜4兩,酥1兩,柴胡1兩(去苗),知母2兩,雞蘇葉1兩。

主治

婦人勞熱至甚,吐血不止,心煩神躁,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半匙,以清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散,與煎藥汁同於銀器中攪令勻,慢火煎成膏,收入瓷盒中。

方出《聖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六二

組成

生地黃(取自然汁)8合,黑餳3合,白蜜3合,白沙糖3合,生薑汁1合,川升麻3兩(搗末),鹿角膠3兩(搗碎,炒令黃燥),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研如膏),酥3合。

主治

肺臟虛熱,咳嗽,咽乾痛,時唾膿血。

用法用量

每次含1茶匙,咽津,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藥都於銀鍋中,以慢火煎,攪勿住手,候稀稠得所,以不津器盛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