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祕 2016年09月2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熱祕(heat constipat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五祕之一。是指熱邪內壅,以大便乾結,腹脹腹痛,口乾口臭,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實祕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見《聖濟總錄·大小便門》。又名陽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熱祕的病因病機

由腸胃積熱,津傷液耗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

由於熱結大腸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熱祕的症狀

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兼有腹脹腹痛,口乾口臭,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萬病回春·大便閉》:“身熱煩渴,大便不通者,是熱閉也。”

《金匱翼·便祕統論》:“熱祕者,熱搏津液,腸胃燥結,傷寒熱邪傳裏,及腸胃素有積熱者,多有此疾。”

《證治要訣·大便祕》:“熱祕,面赤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此由大腸熱結。”

《金匱翼·便祕統論》:“熱祕者,熱搏津液,腸胃燥結,傷寒熱邪傳裏,及腸胃素有積熱者,多有此疾。”用大黃飲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熱閉者,口燥,脣焦,舌胎黃,小便赤,喜冷、惡熱,此名陽結。”

熱祕的證候分析

胃爲水穀之海,腸爲傳導之官,若腸胃積熱,耗傷津液,則大便乾結。熱伏於內,脾胃之熱燻蒸於上,故見口乾口臭。熱積腸胃,腑氣不通,故腹脹腹痛。身熱面赤,亦爲陽明熱盛之候。熱移膀胱,則小便短赤。苔黃燥爲熱已傷津化燥,脈滑數爲裏實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熱祕的治療

治法

清熱潤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熱祕的方藥治療

麻子仁丸[備註]麻子仁丸(《傷寒論》):麻子仁、芍藥、炙枳實、大黃、炙厚朴、杏仁,本方重在泄熱潤腸,取其通便而不傷正。方中大黃、麻仁泄熱潤腸通便爲主藥;輔以杏仁降氣潤腸;芍藥養陰和裏;枳實、厚朴行氣除滿,用白蜜爲丸,意在緩下。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蔘、麥冬之類以養陰生津;若兼鬱怒傷肝,症見易怒目赤等,可另服更衣丸[備註]更衣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蘆薈  硃砂以清肝通便。如燥熱不甚,除便祕外,並無其他明顯症狀,或治療後便雖通而不爽者,可服青麟丸[備註]青麟丸(《邵氏經驗良方》):大黃二十斤,用鮮側柏葉、綠豆芽、黃豆芽、槐枝、桑葉、桃葉、柳葉、車前、鮮茴香、陳皮、荷葉、銀花、蘇葉、冬術、艾葉、半夏、厚朴、黃芩、香附、砂仁、甘草、澤瀉、豬苓、煎湯蒸制,研末,牛乳、蘇葉、梨汁、薑汁、童便、陳酒和丸以清腑緩下,以免再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滋陰養血,增液潤腸法:《醫宗必讀》說:“老年津液乾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祕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並指出:“此類便祕誤用硝黃利瀉,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湯加蘇子、橘紅、杏仁蓯容,倍用當歸。”以四物湯加肉蓯蓉、何首烏、阿膠爲本法主方,腸燥津枯加大麻仁柏子仁、蜂蜜。

《證治要訣·大便祕》:“熱祕,面赤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此由大腸熱結。宜四順清涼飲,吞潤腸丸,或木香檳榔丸。”

用大黃飲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熱閉者,口燥,脣焦,舌胎黃,小便赤,喜冷、惡熱,此名陽結。宜用清熱攻下之法,三黃枳術丸主之。”

熱祕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71.

治法:清熱保津,通腑利便。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穴爲主。取合谷、曲池、腹結、上巨虛穴。

隨證配穴:煩熱口渴者,加少府、廉泉。口臭甚者,加承漿、勞宮。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合谷、曲池瀉陽明之熱,清熱以保津。上巨虛爲大腸的下合穴,與腹結相配可疏通大腸腑氣。

方二

取大腸俞、天樞、大橫、支溝、上巨虛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熱祕者加曲池、合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

關於便祕

便祕(constipat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見《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祕結源流》。即大便祕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又稱大便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是大便祕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便祕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係甚爲密切[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其發病的原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氣機鬱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詳見便祕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