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小管壞死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急性腎小管壞死(acute tubular mecrosis,ATN)是急腎衰最常見的類型,約佔75%~80%。它是由於各種病因引起腎缺血及/或腎毒性損害導致腎功能急驟、進行性減退而出現的臨牀綜合徵。主要表現爲腎小球濾過率明顯降低所致的進行性氮質血癥,以及腎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低下所致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據尿量減少與否分爲少尿(無尿)型和非少尿型兩種類型。在治療上對重型患者早期施行透析療法可明顯降低感染、出血和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預後與原發病、年齡、診治早晚、是否合併多臟器衰竭等因素有關。部份病因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是可以預防的,多數爲可逆性,經及時治療,腎功能可在數週或數月內完全恢復。

病因

急性腎小管壞死的主要病因傳統上分爲急性腎缺血和急性腎毒性損害等兩大類。但血管內溶血和某些感染引起者亦不少見。有時腎缺血和腎毒性因素可同時存在。

(一)急性腎缺血 急性腎缺血是ATN最常見的類型,它部分是由於前述腎前性因素持續作用和發展,造成較長時間腎缺血、缺氧而引起ATN。胸、腹部大手術中或手術後大量出血或輸血,各種原因休克與休克糾正後,體外循環心臟復跳,同種腎移植恢復腎血液循環和心臟復甦等都屬於腎缺血再灌注的病況,故一般說來缺血型急腎衰較其他類型ATN爲嚴重,腎功能恢復所需時間也較長。

(二)急性腎毒性損害 腎毒性損害主要爲外源性腎毒性,如藥物、重金屬和化學毒物及生物毒等。

1.藥物腎毒性損害 目前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分別佔總急腎衰發病率的11%和內科病因急腎衰的17.1%。引起ATN的常見藥物爲氨基糖甙類抗菌素如慶大黴素、卡那和丁胺卡那黴素、多粘菌素B、妥布黴素,磺胺類藥物,二性黴素,環孢菌素A和順帕等。

2.毒物腎毒性損害

⑴重金屬類腎毒物:如汞、鎘、砷、鈾、鉻、鋰、鉍、鉛和鉑等;

⑵工業毒物:如氰化物、四氯化碳、甲醇、甲苯、乙烯二醇和氯仿等;

⑶殺菌消毒劑:如甲酚、間苯二酚、甲醛等;

⑷殺蟲劑及除草劑:如有機磷、百草等,這類毒物中毒應注意早期採取清除體內毒物的措施。

3.生物毒素 有青魚膽、蛇咬傷、毒蕈、蜂毒等。這類毒素中毒常易引起多臟器衰竭,常同時損害肺、腎、肝及心功能等,在急救時應注意維持各主要臟器功能。

4.造影劑腎損傷 原有腎功能損害、糖尿病、老年患者、血容量不足、高尿酸血癥和多發性骨髓瘤等情況存在時易發生急性腎功能損傷。

(三)傳染性疾病 如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引起ATN。其中以出血熱最爲常見,佔急腎衰總髮病率的18.6%和內科病因的29%。出血熱的病理基礎是全身小血管出血性損害,重型者死亡率甚高,應強調早期診斷及早期施行透析治療。

(四)急性溶血及血管內溶血 不相配合的異型輸血,各種體外循環造成的紅細胞破壞,免疫性疾病引起溶血貧血危象、各種原因血紅蛋白尿、瘧疾流行區的黑尿熱、惡性瘧疾及抗瘧藥物如伯氨喹啉及奎寧等引起的溶血。擠壓、創傷和非創傷橫紋肌裂解引起大量肌紅蛋白沉積腎小管,造成與溶血相似的腎臟損害。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