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液不液化 2009年01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屬

男科

疾病概述

精液不液化是指離體精液在25℃室溫下60分鐘不液化或仍含有不液化的凝塊者。本病是導致男性不育症的常見原因之一,據統計約佔男性不育病因的2.51%~42.65%。常見於西醫的前列腺炎等。

診斷要點

1、精液排出體外後1小時以上不液化者,可診斷爲本病。

2、精液呈均勻流動液體,挑起時沒有細絲,或略有細絲而挑起即斷者,不屬本病,屬於正常精液。

3、觀察液化時間應做到定人、定時、定溫,同時要觀察精液的粘稠度,即將0.5毫升精液通過特製粘度管所需之時間(正常爲17秒±4.7秒)。

辨證分析

精液不液化症常因房事過度,陰虛火旺,精液受灼而粘稠難化;或素體元陽不足,陰虛及陽,精宮虛寒,陽不化陰而精液不液化;或溼熱下注,阻滯陽道,精濁混淆而精液難化。辨證首先辨本病的虛實。虛實常有腎陰不足、腎陽不足;實證常有溼熱下注。腎陰不足,伴有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口咽乾燥等;腎陽不足,伴有陽痿,早泄,畏寒肢冷等;溼熱下注,伴有小便灼熱,頻數淋漓,黃赤渾濁等。總的治法是滋陰降火,溫腎散寒,清熱利溼。

辨證論治

腎陰虧損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液化湯(冷方南《中醫男科臨牀治療學》)處方:知母9克,黃柏9克,生地黃15克,丹蔘10克,赤芍15克,麥冬9克,天花粉15克,白芍15克,車前草10克,玄蔘15克,熟地黃20克,枸杞子10克,仙靈脾10克,淡竹葉9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開水沖服。

(2)大補陰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開水沖服。

3、單方驗方:液化續嗣湯(譚鳳森驗方)處方:知母12克,生、熟地黃各12克,麥冬12克,天花粉12克,黃柏6克,仙茅10克,枸杞子婚後不育,精液粘稠不液化;耳鳴,腰膝痠軟,五心煩滋陰降火。熱,盜汗,口乾咽燥。舌質紅,少苔,脈細數。10克,車前子10克,仙靈脾18克,牡丹皮15克,丹蔘20克,玄蔘9克,白芍9克,南瓜子30克。水煎服,每日1劑。腎陽不足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生精湯加味(冷方南《中醫男科臨牀治療學》)處方:仙靈脾15克,川續斷10克,菟絲子10克,何首烏20克,枸杞子10克,桑椹子12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10克,車前子10克,巴戟天10克,附子10克。水煎兩次分2次溫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金匱腎氣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淡鹽開水送服。

(2)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淡鹽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強精煎(趙榮芬驗方)處方:炒蜂房15克,車前子15克,莪術15克,淫羊藿15克,熟地黃15克,白蒺藜15克,何首烏15克,黃精15克,肉蓯蓉10克,全當歸10克,川續斷10克,狗脊10克,鎖陽10克,鹿角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六子化精湯(李振國驗方)處方:蛇牀子15克,菟絲子15克,覆盆子15克,韭菜子9克,五味子9克,車前子6克,肉蓯蓉9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溼熱下注型

證見

滑數。

治法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合知柏地黃湯加減(冷方南《中醫男科臨牀治療學》)處方:龍膽草9克,黃芩9克,梔子9克,澤瀉9克,木通9克,車前子10克,生地黃20克,茯苓15克,牡丹皮9克,柴胡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複方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複方菠蘿酶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不液化1號方(邢魯斌驗方)處方:黃柏10克,黃芪15克,知母15克,麥冬15克,金銀花15克,穿心蓮15克,香附15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30克,女貞子30克,旱蓮草30克,丹蔘30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清熱利溼,滋陰降火。婚後不育,精液粘稠不液化,並有膿、白細胞;小便灼熱,頻數淋漓,黃赤渾濁,甚則尿血,伴尿痛感。舌質紅,苔黃膩,脈精冷不育,精液粘稠而不液化,陽痿早泄;腰膝痠軟,填精益氣,溫腎散寒。畏寒肢冷,夜間多尿,小便清長,眩暈,耳鳴。舌質淡紅,脈沉細遲。其他療法飲食療法:

(1)海蔘粥:海蔘2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或海蔘30克,冰糖適量,清水燉服。適用於腎陰虧損型精液不液化。

(2)北芪燉烏骨雞:北黃芪50克,烏骨雞1只,去毛及腸臟,切塊,加水適量,隔水燉熟,調味服食。適用於腎陽不足型精液不液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