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清 徐大椿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陰陽升降論

人身象天地。天之陽藏於地之中者,謂之元陽元陽之外護者謂之浮陽,浮陽則與時升降。若人之陽氣則藏於腎中而四佈於周身,惟元陽則固守於中,而不離其位。故太極圖中心白圈,即元陽也,始終不動,其分陰分陽,皆在白圈之外。故發汗之藥,皆鼓動其浮陽,出於營衛之中,以泄其氣耳。若元陽一動,則元氣漓矣。是以發汗太甚,動其元陽,即有亡陽之患。病深之人,發喘呃逆,即有陽越之虞,其危皆在頃刻,必用參附及重鎮之藥,以墜安之。所以治元氣虛弱之人,用升提發散之藥,最防陽虛散越,此第一關也。至於陰氣則不患其升,而患其竭,竭則精液不布,乾枯燥烈,廉泉玉英,毫無滋潤,舌燥脣焦皮膚粗槁。所謂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孤陽無附,害不旋踵。《內經》雲∶陰精所奉其人壽。故陰氣有餘則上溉,陽氣有餘則下固,其人無病,病亦易愈。反此則危。故醫人者,慎毋越其陽而竭其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