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肝腎同源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肝腎同源

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是五臟相關理論之一。肝腎之間關係密切,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轉化;肝與腎內寓相火,而相火源於命門。肝腎虧虛或相火過亢,亦常肝腎同治。肝腎同源可有三層意思:①肝陰和腎陰互相滋養;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生,故肝陰和腎陰相互滋養,肝腎相生。②肝和腎均內寄相火,且相火源於命門。臨牀上肝或腎不足,或相火過旺,常是肝腎並治,或採用滋水涵木,或補肝養腎,或瀉肝腎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據這一理論而產生的。③和虛實補瀉有關,肝和腎虛實密切相關,相互制約,治療上多兼顧二髒,即所謂“補腎即所以補肝”、“瀉肝即所以瀉腎”。《醫宗必讀》:“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