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念 2017年01月1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肝念爲經穴別名,即肝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見《灸法圖殘卷》。

[穴位基礎信息表]肝俞|Ganshu|Kanshu|Liver Locus |BL18|18|V18|V18|B18|B18|BI18

肝俞爲經穴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Gānshù[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BL18)。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肝俞是肝的背俞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肝即肝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肝氣輸注的部位,故名肝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肝俞穴主治肝膽、神志、眼目、血證等疾患:如脘腹脹痛,胸脅支滿,黃疸結胸,吞酸吐食,飲食不化,目赤癢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癲狂,病症,脊強反折,鼻衄,唾血,吐血,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腰背痛,咳逆短氣,寒疝,氣癭,瘰癧,黃疸,脅痛,目赤,目視不明,眩暈,夜盲,癇證,背痛,目痛,癲狂癇,衄血,脊背痛,胃痛,目赤痛,青光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現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療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精神分裂症,各種眼病,支氣管炎,月經不調,眼瞼下垂,結膜炎,夜盲症,視網膜炎,偏頭痛,精神病,淋巴結結核,腸出血,膽石症等。

肝俞穴的別名

肝念(《灸法殘卷圖》)。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背腧》:肝俞在九焦(椎)之間。

特異性

肝俞穴爲肝之背俞穴。

穴名解

肝即肝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肝氣輸注的部位,故名肝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肝,是人體內最大的實質性消化腺,五臟之一。《說文》:“肝,木髒也。”《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鬱達之。”《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載:“肝者,罷極之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木喜暢順,此可順其氣而達之也。此穴內應肝臟,是肝氣轉輸、輸注之所,爲治肝要穴,故名之。[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背部[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

肝念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肝俞穴位於脊柱區,第九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一說肝俞穴“除背各寸半”(《鍼灸資生經》)。

肝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肝俞穴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肝俞穴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肝俞穴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肝念穴的取法

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肝俞穴位於脊柱區,第九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俯臥位,第9胸椎棘突下與後正中線至肩胛骨內側緣連線中點之垂線交點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肝念穴穴位解剖

肝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着第九、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八、九、十胸神經後支外側支重疊分佈。穴位深部對第九肋間隙吶的結構。在胸、腹腔內則對應胸膜腔、肺、膈、肝、脾與胃。肝、脾爲實質性器官,血液供應豐富。因此,如盲目針刺時,不能提插,不能捻轉,應立即起針,應嚴密觀察有無內出血現象。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9、第10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胸背神經、第9和第10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相應肋間後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

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並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肝念穴的功效與作用

肝俞穴具有疏肝利膽,理氣明目的功效。

肝俞穴有清利肝膽、寧神明目、補血消瘀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本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9胸椎旁,是肝氣輸注於背部之處,故可治療肝臟疾病[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肝爲陰髒,體陰用陽,易升,易動,最易化火生風,因此又可治療神志病[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肝開竅於目,主筋,藏血,同時也是治療眼病、血證和筋脈病的常用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肝與膽相表裏,肝開竅於目,《黃帝內經靈樞·脈度》曰“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故本穴與膽俞配伍爲治療肝膽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時也是治療眼目疾病的腧穴之一[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有清瀉肝膽、養血明目之功,如諸風掉眩、滿悶多怒,咳引兩脅,目翳生淚、疝氣,攣筋、轉筋引腹、小兒驚風,以及黃疸、積氣等症,皆可取此[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肝念穴主治病證

肝俞穴主治肝膽、神志、眼目、血證等疾患:如脘腹脹痛,胸脅支滿,黃疸結胸,吞酸吐食,飲食不化,目赤癢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癲狂,病症,脊強反折,鼻衄,唾血,吐血,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腰背痛,咳逆短氣,寒疝,氣癭,瘰癧,黃疸,脅痛,目赤,目視不明,眩暈,夜盲,癇證,背痛,目痛,癲狂癇,衄血,脊背痛,胃痛,目赤痛,青光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現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療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精神分裂症,各種眼病,支氣管炎,月經不調,眼瞼下垂,結膜炎,夜盲症,視網膜炎,偏頭痛,精神病,淋巴結結核,腸出血,膽石症等。

肝俞穴主治肝膽、神志、眼目、血證等疾患:如脘腹脹痛、胸脅支滿、黃疸結胸、吞酸吐食、飲食不化、目赤癢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癲狂、病症、脊強反折、鼻衄、唾血、吐血、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腰背痛、咳逆短氣、寒疝、氣癭、瘰癧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肝俞穴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視不明、眩暈、夜盲、癲狂、癇證、背痛[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

肝俞穴主治黃疸,脅痛;目赤,目痛,目視不明,雀目;眩暈,癲狂癇;吐血,衄血;脊背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肝俞穴主治黃疸,脅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癇證,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現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療急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各種眼病、支氣管炎、月經不調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1. 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肝炎,膽囊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黃疸;

2. 五官科系統疾病:眼瞼下垂,結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視網膜炎;

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統疾病:淋巴結結核,胃出血,腸出血,膽石症;

5. 其它:月經不調等。

刺灸法

刺法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3~0.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

斜刺0.3~0.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斜刺0.5~0.8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局部有酸脹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可向肋間放散[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注意: 肝俞穴右側穴下深部爲肝臟,故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肝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9.[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肝念穴的配伍

肝俞配期門,爲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膽溼熱的作用,主治肝炎,膽囊炎,脅痛。

肝俞配百會、太沖,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作用,主治頭昏頭痛,眩暈。

肝俞配腎俞、太溪,有滋陰養血補腎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肝俞配大椎、曲池,有清熱瀉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癇,精神分裂症。

肝俞配睛明、風池、光明,治青光眼[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肝俞配膽俞、陽綱、期門、陽陵泉,治肝炎、黃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肝俞配大椎、風池、太陽、腎俞,治視網膜出血[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肝脹者,肝俞主之,亦取太沖。

《鍼灸甲乙經》: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得反側,腋脅下與臍相引,筋急而痛……唾血短氣、鼻酸,肝俞主之。癲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肝俞、脾俞、志室,主兩脅急痛。吐血,灸肝俞百壯。

《鍼灸大成》:肝俞,主熱病,瘥後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相距一寸五分……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目生白翳。

肝念穴研究進展

對消化道的影響

腸功能障礙患者,針刺肝俞可使腸功能正常化;針刺肝俞、脾俞、胃俞等背俞穴,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療效,能使潰瘍逐漸癒合,胃液分泌雖保持高分泌狀態,但胃液的總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趨向正常化。有人用皮內針刺入膽俞、肝俞等,在膽囊X線片上可見膽囊影像縮小,表現爲膽囊收縮,也可見Oddi括約肌舒張,膽管內壓力下降。[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對血液的影響

針刺肝俞可使肝血流量明顯減少,對血液成分也有影響。如針刺肝俞,可使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細胞減少的患者症狀好轉[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對膽囊的影響

針刺肝俞後,即刻見到膽囊、膽總管均呈現收縮,Oddi括約肌舒張,膽管內壓力下降[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對血糖的影響

針刺肝俞使耐糖曲線高者下降,低者升高[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對血膽固醇的影響

針刺肝俞可使高膽固醇含量下降明顯,對正常機體的膽固醇含量影響不顯著[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針刺家兔的“肝俞”、“足三裏”、“腎俞”1次,針後可見家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明顯增強,但連續7d,每日1次,反看不出明顯效果[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對垂體的影響

針刺足三裏、肝俞、脾俞能引起垂體-腎上腺的功能增強,腎上腺重量增加,束狀帶變寬,皮質增厚,細胞體積增大,球狀帶和束狀帶界限不清[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治療肝炎

以肝俞、足三裏爲主治療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44例,配穴取陽陵泉、內關,常規針刺,留針15 min,每日1次,15次爲一療程,治療5個療程後,氨基轉移酶86.4%轉爲正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治療麥粒腫

針刺肝俞治療複發性麥粒腫15例,針後強刺激捻轉,並行開闔瀉法,使之出血,每週1次,結果全部在1~3次內治癒[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針刺肝俞配心俞埋線爲主,治甲狀腺功能亢進症140例。結果:近期有效率爲92.2%,遠期有效率爲89.3%[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4-235.

治療膽石症

取肝俞、膽俞、脾俞等,用推按運經儀治療63例,配合服用硫酸鎂、稀鹽酸、油煎雞蛋,結果均有較好療效。

治療胃脘痛

鍼灸肝俞、膽俞、脾俞等,治療50例,有很好療效。

治療淋巴結核

割治肝俞、膈俞,治療211例,有較好療效。

治療眼瞼下垂

鍼灸肝俞、膈俞,有較好療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