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依賴性物質伴發依賴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代碼

ICD:F13

疾病分類

精神科

症狀體徵

1.巴比妥類及其他鎮靜安眠藥依賴 巴比妥類及其他鎮靜安眠藥,因其具有耐藥性與依賴性(精神依賴、軀體依賴)已列入國際精神藥物公約管制。長期反覆服用此類藥物均可出現程度不等的慢性中毒症狀,並可涉及機體各個系統。

(1)精神症狀:典型的急性精神症狀是意識障礙和輕躁狂狀態。表現爲煩躁不安、無目的亂走、言語興奮、欣快但易疲勞,可持續數天或數週。另外還可有反應遲鈍、共濟失調、注意或記憶受損。

①急性中毒:長期服鎮靜安眠藥依賴的患者,在週期性大量服藥階段可出現急性精神症狀。最典型的是意識障礙和輕躁狂狀態。意識障礙可僅表現爲躁動不安、無目的亂走,也可表現爲複雜的意識朦朧狀態,歷時一般短暫,數小時至數天。輕躁狂興奮是較特徵性症狀,臨牀上與躁鬱症的躁狂狀態不易鑑別。

②慢性中毒:長期大量服用者均可出現人格改變和明顯的智能障礙。人格改變主要表現喪失進取心及對家庭和社會失去責任感。找藥成爲生活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偷藥、騙藥、或置家人生活於不顧大量買藥。患者一般極力隱瞞自己的服藥史,否認依賴或雖承認依賴但對服藥數量、病程經過撒謊,直至戒斷症狀出現,無法忍受時才向家人或醫生苦苦求藥。也有的患者千方百計將藥物帶入病房或利用會客讓家人送藥。

(2)軀體及神經系統症狀及體徵:病人消瘦、無力;食慾下降,胃腸功能不良;皮膚無光澤,面色灰暗。多汗,一緊張則大汗淋漓。皮膚劃痕反應陽性。性功能明顯低下或消失。常伴有藥物中毒性肝炎。

(3)戒斷綜合徵:一般於停藥後1~3 天出現,依賴的劑量越大,藥物的鎮靜作用越強,戒斷症狀越重。表現爲周身不適、心慌、流淚、直立性低血壓、可有癲癇發作,少數病人可有幻覺、妄想、興奮、衝動、言語雜亂、猜疑等類似重性精神病的症狀,可歷時1~2 周。文獻報道,服司可巴比妥(速可眠)0.4g/d,停藥後症狀較輕,而0.8g/d 則可出現直立性低血壓.衰弱、震顫、焦慮等較重的不適感,其中約有75%的患者出現抽搐,6%患者出現譫妄。一般於2~3 周恢復。

2.抗焦慮藥依賴 臨牀上應用抗焦慮藥以來,有依賴性的抗焦慮藥,如:氯氮(利眠寧)、安定、艾司唑侖、硝西泮(硝基安定),生臨牀上應用很廣泛,且作用較明顯,但同時有些人可體驗到快感,因而很容易形成依賴。

(1)慢性中毒症狀:連續用藥後一般軀體消瘦、倦怠無力、面色蒼白、皮膚無光澤、腹瀉、噁心嘔吐、性功能低下以及失眠、焦躁不安、反應減慢、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情緒低落等症狀。智能障礙不明顯但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改變。輕者意志薄弱易激惹,重者與巴比妥類藥物所致的人格改變相同。神經系統體徵有:肌張力低、腱反射低或消失,步態不穩等。嚴重的可有癲癇發作、譫妄。

(2)戒斷綜合徵:停藥後常有焦慮、失眠、出汗、震顫、厭食等症狀。對抗焦慮藥依賴的病人往往白天少服1 次即感難受,精神萎靡或興奮。明顯的精神症狀多出現於停藥的1~3 天之後,呈現焦慮、徹夜不眠、易激惹、欣快、興奮、震顫、肌肉抽搐、頭痛、胃腸功能失調與厭食、人格解體、感知過敏、幻覺妄想、癲癇,也有呈現譫妄狀態。一般經過2~4 周消失。臨牀表現與巴比妥類藥物戒斷症狀相似,但嚴重的戒斷症狀較少。

3.苯丙胺類藥物依賴 苯丙胺類藥物具有典型的精神興奮作用。苯丙胺(amphetamine)在臨牀上最早應用於治療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和腦炎後帕金森症。文獻記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某些國家的士兵爲了消除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大量服用此藥。

苯丙胺可引起中樞神經興奮,減少嗜睡及疲勞感,使病人機警、欣快。有中樞及周圍擬交感神經的作用,能抑制突觸部位對多巴胺的回收,使觸突部位遊離的多巴胺含量增高。小量如5~10mg 口服可解除疲勞,提高精神興奮性。一般作用可維持約4h,繼之出現疲勞嗜睡等。如每天小量服用很快產生耐藥性,通常苯丙胺治療劑量爲10~15mg/d 產生耐受性的有些病人每天用量可大於1g。苯丙胺類藥物之間存在交叉軀體依賴性,依賴程度隨用藥的頻繁而增強,用量加大又是增強其依賴程度的重要因素。苯丙胺的有效劑量與致死量相差很大,因此嚴重急性中毒少見,急性中毒時可有血壓上升、出汗或噁心、嘔吐等。大量使用可引起精神錯亂、幻覺。嚴重者引起循環衰竭,昏迷甚至死亡。

(1)慢性中毒症狀:長期服用引起慢性中毒。可有顏面紅、瞳孔擴大、心率快、血壓上升、眩暈、失眠、言語增多、緊張不安、腱反射增強。少食、少睡,精神活動無目的性。另外還可出現幻覺、妄想、焦慮、驚恐發作及性慾增強等精神定狀。可出現類似偏執性精神病的症狀或軀體衰竭。並可在幻覺、妄想支配下出現自殺或殺人等暴力行爲。

(2)戒斷症狀:停藥後出現全身倦怠感,情緒變化,繼續停藥則出現十分嚴重的戒斷症狀。病人有十分強烈的痛苦體驗,焦慮、恐怖的噩夢,出現自殺者不少見。還可出現定向障礙甚至意識障礙;頭痛、出汗、忽冷忽熱感;劇烈的肌肉攣縮感,特徵性胃腸道痙攣,使病人不能進食,加劇了病人的營養不良。戒斷症狀有夜間加重及引起譫妄的趨向。苯丙胺戒斷症狀中,以抑鬱最常見,可在停藥後48~72h 達到高峯,多在1~2 周內消失,也有遷延者。

(3)苯丙胺精神病:通常用甲基苯丙胺(methylamphetamine)30~100mg/d,3個月以內即可出現。一般應用苯丙胺類藥物幾個月可引起精神病,有誘因的病人即是使用治療量也能引起。主要症狀爲意識清晰狀態下,出現幻覺(以幻視多見)、感覺過敏、牽連觀念、被害妄想。妄想內容雖零亂但與現實有聯繫。臨牀上與精神分裂症偏執型十分相似,但患者情感生動以及幻視多見,活動增加,是與精神分裂症相區別的要點之一。停藥一段後,有時再用藥又可誘發妄想。

根據國外的臨牀研究,目前認爲苯丙胺精神病是指正在服藥過程中產生,以妄想狀態爲主要症狀的精神障礙而言。停藥時出現戒斷症狀,則以抑鬱多見。測定尿中苯丙胺有助於診斷,一般在用藥2 天以內尿中可以測出。近年來青少年中甲基苯丙胺(俗名冰毒)已被廣泛濫用。

5.可卡因類依賴 可卡因(cocaine)是一種中樞興奮劑和欣快劑。1862 年成爲局麻藥以後,形成依賴已遍及世界。常用方法有皮下注射及鼻吸2 種,口服後在消化道被分解,效果明顯減弱。可卡因對中樞及末梢神經的作用相同,主要抑制兒茶酚胺、去甲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回收,干擾兒茶酚胺被單胺氧化酶的分解,產生強烈的中樞興奮作用。

閃回現象(flash back):可卡因依賴患者一旦停藥可有短暫的不安,乏力及情緒低落等症狀,但度過這一時期可恢復到接近正常。然而用藥中止1 個月以上,儘管體內並無此藥存在,有時卻突然出現用藥時的類似症狀,這種現象叫做閃回現象。以可卡因爲代表的興奮劑、致幻劑以及有機溶劑濫用多出現這種現象。其發生機制尚不清楚,飲酒或環境變化導致的心理應激變化也容易誘發閃回現象。可卡因依賴患者爲了避免不快感,不僅渴求對可卡因的反覆使用,還常並用安定類和海洛因,導致多種藥物濫用和依賴。

患者用注射方式濫用時,局部發生潰瘍。吸入時發生鼻中隔穿孔。患者往往死於衰竭和呼吸麻痹。有報道(Grinspoon,1975)軀體依賴者每天可服500mg 之多,急性致死量估計在1.2g 左右。

6.大麻類依賴 印度大麻(marijuana)是僅次於阿片的古老致依賴的藥物,其中樞作用有效成分爲四氫大麻酚,由於世界上廣泛濫用,對人體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危害已成爲世界許多國家關心的社會問題。低劑量長期使用突然停藥後,戒斷症狀通常較輕。精神依賴也是中等程度。大量研究已證實動物和人對大麻能產生耐藥性,少數研究表明不產生,習用以後,較小劑量仍能獲得效應。給藥的量及次數的多少對耐藥性的發展是個重要因素。用藥方法有口服、吸取及咀嚼,吸入比口服作用大3 倍。吸入7mg 即可使之欣快,14~20mg 可出現明顯的精神症狀。

7.其他物質依賴

(1)卡塔葉(khat)系東非及阿拉伯半島種植的一種植物,生莖液中含有興奮中樞神經的物質,具有與苯丙胺相似的效果,主要成分爲叫Kathine 的一種生物鹼,藥理學上與苯丙胺相似,但作用較弱。

(2)致幻劑(hallucinogens)是一類能引起擬精神病症狀的藥物,用藥後可改變情緒,改變許多感知功能並出現幻視、出現思維和行爲的改變,但不會使服用者喪失自知力,他們往往清楚症狀是藥物引起的。本類藥物也被稱爲擬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有麥角二乙酰胺,南美仙人掌毒鹼等,它們雖無臨牀應用價值,但因濫用易成依賴。

(3)有機溶劑類依賴:有機溶劑依賴的報道大多在20 世紀60 年代及以後的時間,此類產品包括:黏着劑、工業溶劑、染料稀釋劑、清潔劑、油漆、防凍劑、氣溶膠推進劑(含氧化烴)、氯化溶劑、汽油、甲苯、丙酮日用膠水、氣霧性膠水、亞硝酸異戊酯及建築成型材料等。

急性過量吸入可導致譫妄或過度鎮靜、睏倦以及昏迷,意識喪失,可致突然死亡,多數死亡原因可能是心律失常。另外,用塑料袋套在口鼻上吸入所造成的窒息是另一種常見的死亡原因。

嚴重者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損害心、肝、腎、腦等主要臟器,並導致死亡。慢性中毒可導致動機喪失綜合徵:無力、厭學、曠職,對生活喪失興趣,並由於控制力缺乏出現衝動行爲。與興奮劑同樣可有閃回現象,但較少見。

(4)酚環啶(phencyclidine,PCP)濫用:酚環啶爲一種易於人工合成的致幻劑,在美國青少年中嗜用廣泛,可以吸入,口服或注射,小劑量引起酩酊,肢體末端麻木感;中等劑量引起意識不清,激越,攻擊性,精神病樣症狀,同時出現眼球震顫,血壓升高。大劑量引起肌強直,共濟失調,抽搐,張眼而對環境失去反應。嚴重過量可出現高血壓心力衰竭,腦血管意外,體溫過高,抽搐,慢性濫用導致攻擊行爲與記憶損害。

8.菸草依賴 菸草使用可以追溯在2000 多年以前,最早用於中美洲土著人的宗教儀式中,或作爲藥物使用。1560 年法國人Jean Nicot 不遺餘力在歐洲傳播這樣的觀點:菸草是一種藥物,能治許多疾病,認爲吸菸對鼠疫等病死率很高的傳染病有免疫力和預防作用。菸草的主要成分尼古丁(nicotine)就是後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吸菸也受到當時各國君王的反對,如英王詹姆斯一世親寫檄文,論述吸菸的壞處;土耳其穆斯林將煙管塞進吸菸者的鼻子裏;俄國沙皇發佈命令,吸菸者一經發現,予以鞭打懲處;中國明朝皇帝甚至將煙販子處以極刑。但以上措施並未能阻止菸草的蔓延,很快統治者就把懲罰變成了高額的稅收,吸菸成了合法的行爲,一直延續至今。

菸草依賴的治療:煙癮療法多種多樣,形式各異,本文將從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方面介紹目前國內外的各種戒菸方法。

①行爲療法:行爲治療的權威人士之一,美國心理治療家Wolpe 把行爲治療定義爲:“一種應用行爲理論和原則,減弱、消除適應不良行爲的方法”。用行爲治療戒除煙癮的報道很多,現分述如下。

A.厭惡療法:所謂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是指在適應不良行爲發生後,立即導入不良(厭惡)的刺激,經多次重複,形成條件反射,以改善適應不良行爲。具體的方法有3 種:a.電擊刺激厭惡療法(electronic aversion therapy):b.快速吸菸(rapid smoking):較常用。具體爲:快速,深度吸菸(每6s 吸1 口,持續10min 左右),吸菸者出現頭暈嘔吐感覺。此時的吸菸變成了惡性的刺激。Glasgow 追蹤了6 個月後的戒菸效果,戒菸率爲64%。c.內部厭惡療法(covertaversion therapy):通過想象吸菸所帶來的壞處,建立內部的厭惡條件反射,給自己找出一個與吸菸相對抗的意念。

B.鬆弛訓練:鬆弛訓練的方法有3 種:漸進鬆弛(progressive relaxation)、緊張調整法(tension control)和肌電生物反饋(biofeedback)。目前多將鬆弛與其他方法合併,在緊張、焦慮時,利用上述放鬆方法來代替吸菸。

C.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爲,吸菸行爲往往在食後、緊張時、討論問題時、思考時等條件刺激下發生。因此治療就要針對打破吸菸環境刺激與吸菸行爲的紐帶。具體爲:逐步減少每天吸菸量,循序漸進,最後完全戒除。這段時間一般需2~3 周。

②認知療法:Beck 的認知理論認爲,適應不良行爲是由歪曲的認知方式產生的,如糾正了歪曲的認知方式,則適應不良行爲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然消失。研究證明,認知方式影響吸菸行爲,例如,有些吸菸者不相信吸菸影響健康,或通過利弊分析,認爲吸菸利大於弊,或不認爲自己已成癮,想戒可以隨時戒掉。因此,改變吸菸者的認知方式,提高戒菸動機,是維持長期戒菸的基本要素。改變認知方式的方法包括直接與吸菸者討論吸菸的害處,戒除的好處,或通過小冊子、幻燈片、錄像帶來達到上述目的。另外,尚需指導戒菸者如何在不吸菸情況下,應付不良的環境刺激,Mc-Farland 的5 天戒菸法主要採用認知糾正方法。日本的林高春氏改良《五日戒菸法》,加入行爲矯正術,近期戒菸率爲85.5%,1 年後隨訪,戒菸率37.2%。

③綜合療法(multi-component therapy):如前所述,引起吸菸的原因很多,而上述戒菸方法皆是針對吸菸的某一個側面而設計的,顯然單一的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目前戒菸多采用綜合療法。如將刺激控制、鬆弛訓練、厭惡治療並用,同時加入認知療法。Glasgow 指出,同單一的治療方法相比,綜合療法1年後戒菸率增加10%。

④藥物治療:

A.尼古丁替代:煙霧中所含尼古丁的藥理作用,是煙癮形成的重要原因。戒菸後,斷絕了體內尼古丁的來源,則出現所謂的戒斷症狀。如特別想吸菸、注意力不集中、無力、煩躁不安、易發脾氣,唾液分泌增加等。由於戒斷症狀的出現,使戒菸者望而生畏,影響了戒菸的成功率。替代療法的原理爲,在戒菸後,通過其他方式,供給體內喪失的尼古丁,從而緩解戒斷症狀。

尼古丁替代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把尼古丁加入口香糖(每個含尼古丁2mg或4mg),咀嚼後逐漸釋放尼古丁,經口腔黏膜吸收入血。使用注意要咀嚼,而不是吞服。因經胃腸道吸收的尼古丁經肝大部分失活,發揮不了作用。二是把尼古丁放入特製的橡皮膏上,然後把橡皮膏粘貼在皮膚上,緩慢釋放的尼古丁經皮膚吸收入血。目前使用的劑型有3 種:每小時釋放0.5mg、1.0mg 或1.5mg,根據煙癮的大小和戒斷症狀的強弱決定使用劑量。使用時應注意,每24h 更換1 次橡皮膏,最好不要貼在同一塊皮膚上,以免對皮膚產生較強烈的刺激性。替代治療分兩階段進行,第1 階段:戒菸後,使用尼古丁口香糖或尼古丁橡皮膏,持續2 周至1 個月,如有戒斷症狀者可延長至2 個月。第2 階段:逐步減少橡皮膏或橡皮糖的使用次數、劑量,最終停止使用,此時間約爲2 周。

尼古丁口香糖戒菸的臨牀研究很多,Raw 等將尼古丁橡皮膏戒菸同心理治療戒菸進行比較,用尼古丁橡皮膏的69 人中1 年後戒菸率爲38%,而接受心理治療的49 人中僅有14%戒菸。Clavel 等將戒菸者分爲兩組:一組服用尼古丁口香糖,1 年後戒菸率爲26%,另一組服用不含尼古丁的口香糖,1 年後戒菸率爲15%,兩組之間差異很明顯。Schneider 的研究發現,尼古丁口香糖能明顯解除戒菸後的不適感(戒斷症狀),如極想吸菸,食慾增加、易激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前國外市場上還有尼古丁噴霧劑等。尼古丁噴霧劑和尼古丁口香糖戒菸製劑發揮作用較快,而橡皮膏發揮作用較慢,可將之結合起來,據稱可增加戒斷率。

口香糖的主要副作用爲口腔黏膜潰瘍、胃部不適、食慾降低,橡皮膏的主要副作用爲局部皮膚紅腫、疼痛。

B.可樂定(可樂寧):多數吸菸者,特別是煙癮較大者,在戒菸後皆出現戒斷症狀,不少研究表明,成癮物質所致的戒斷症狀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徵之一爲腦內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過度興奮。

可樂定爲α2-受體興奮劑,可以有效對抗去甲腎上腺素的興奮,從而能抑制或緩解戒斷症狀的出現。Glassman 在1984 年首先使用可樂定戒菸。同安慰劑相比,可樂寧可以明顯減輕戒菸後出現的焦慮不安、緊張、煩躁、極想吸菸等症狀。後來Glassman 又把可樂定應用於臨牀,服藥時間爲3 周,每天劑量0.15mg~0.3mg,治療結束後,服用可樂定的71 人中有61%戒了煙,而服用安慰劑的69人中僅有20%戒了煙。隨訪追蹤6 個月,服可樂定者戒菸率爲27%,服安慰劑者5%。

筆者曾對111 例戒菸者應用可樂定治療,並加用行爲治療,其結果爲:①服用可樂定者的戒菸率明顯高於服用安慰劑者(69.0%對39.5%);②服用可樂定戒菸者的戒斷症狀輕於服用安慰劑者;③經過平均3 個月的觀察,服可樂定者的戒菸率仍高於服安慰劑者,證明了可樂定戒菸的有效性。

可樂定的主要副作用爲眩暈、口渴、思睡等,約有7%服藥者因忍受不了戒斷症狀而停藥。另外,可樂定還有降血壓作用,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不構成臨牀的主要問題。

C.安非他酮(丁氨苯丙酮,Bupropion):安非他酮是單環類抗抑鬱藥物,作用機制爲影響中樞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統。理論上,安非他酮通過作用於中腦邊緣被蓋腹側區、伏隔核的多巴胺活動,影響愉悅與犒賞過程。多中心研究表明,每天100mg、150mg、300mg 的安非他酮,治療時間7 周。在治療結束和1 年後,150mg/d、300mg/d 安非他酮組的戒斷率明顯高於安慰劑組。在300mg 劑量組,體重增加較明顯,但在1 年後的隨訪與安慰劑組差異就不顯著了。安非他酮的其他副作用還有失眠、口乾等。目前正在進行將安非他酮與尼古丁橡皮膏結合起來應用,以提高戒菸率的效果。三環類抗抑鬱藥如去甲替林也被用於戒菸之中。⑤防止再吸菸:多數研究表明,遠期戒菸率較低,因此防止再吸菸是戒菸中最重要的一環。再吸菸的原因主要與社會的、心理的原因有關。

疾病病因

1.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在藥物濫用和依賴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濫用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在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黨和國家十分警惕這一國際公害對我國的侵襲,但由於具有國際性,在我國某些地區又出現種毒、吸毒及販毒者。

2.個體素質因素 形成藥物依賴的因素除社會、文化、教育、家庭、經濟、種族、職業、生活習俗等因素以外,還有內在因素,如遺傳、代謝、神經生化等以及精神狀態、心理狀態等個體因素。

3.心理因素

(1)個人特點:具有反社會性、情緒調節差、易衝動、缺乏有效的防禦機制、追求即刻滿足的人格特點。

(2)藥物的心理強化作用:

①正強化:多數成癮性物質都有增加正性情緒作用。

②負強化:成癮性物質都有解除負性情緒作用。

(3)精神病理因素: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成癮性藥物以減輕症狀。

4.生物學因素

(1)藥物依賴和濫用具有家族遺傳傾向。

(2)個體對藥物的代謝速度、耐受性不同,成癮的易感性也不同。

病理生理

藥物依賴形成的機制:

1.受體學說 由於在動物腦內和人腦脊液中提出一種肽類物質,產生類似嗎啡的效應稱之爲嗎啡樣因子(morphine like factor,MLF),或內源性嗎啡受體激動劑,它可能是一種中樞神經介質。此外,在腦內發現了對嗎啡類藥物有特殊親和力的嗎啡受體,嗎啡類物質通過結合而發揮作用。在腦內還發現了特殊的拮抗劑——納洛酮(naloxone),它是嗎啡受體阻滯劑。觀察18 種嗎啡類藥物,發現它們與受體的結合親和力與在人體內的鎮痛作用相平行,惟可待因例外。

2.代謝耐藥性和細胞耐藥性 代謝耐藥性是指因藥物代謝加快,在組織內濃度降低,作用減弱,有效時間縮短。如給嗎啡8h 後,測定腦內嗎啡含量,有耐藥性動物比正常動物的濃度要低。細胞耐受性是指因神經細胞有了某種適應性改變而致,神經細胞只有在血液中含有高濃度藥物的情況下才能正常工作。這種細胞適應性改變的機制尚不清楚。

3.生物活性胺的作用 注射嗎啡後腦內5-羥色胺(5-HT)的更新率隨着耐藥性的出現而增高。

4.戒斷綜合徵與失用性增敏 用藥物或手術切斷神經後,不論在中樞或周圍均可出現“去神經增敏”,即阻斷了神經輸入後,引起去神經增敏現象。嗎啡受體長期被嗎啡阻斷後出現耐藥性增高的同時,也可由於依賴藥阻斷了受體出現失用性增敏,以致在停藥過程中出現戒斷綜合徵。另一種解釋是某些神經元的活動被麻醉藥阻斷後,未受影響的神經元其活動代償地增強,因此停藥後出現興奮過度現象。

5.神經和神經內分泌的作用 近些年來,有些人提出腦的“犒賞系統”(reward system)或犒賞中樞的概念,並將此概念同用藥後產生的複雜感覺如欣快感和依賴的形成聯繫起來。犒賞系統在人類尚無明確定位,一般認爲與中腦邊緣系統如腹側核、嗅結節、中央杏仁核等結構有關。神經內分泌系統對各種行爲活動有直接或間接的調節作用。

診斷檢查

診斷:

1.非依賴性物質所致依賴總的診斷原則

(1)有確切的成癮性藥物的服用史,其用量時間足以引起精神障礙。

(2)使用成癮性藥物後,出現心理和生理症狀、行爲改變。如出現軀體或心理症狀,如中毒、依賴綜合徵、戒斷綜合徵、精神病性症狀、情感障礙、神經症樣症狀、智能障礙、遺忘綜合徵,以及人格改變等。

(3)社會功能受損。

2.各類非依賴性物質所致依賴的診斷

(1)巴比妥類及其他鎮靜安眠藥依賴:巴比妥類及其他鎮靜安眠藥,因其具有耐藥性與依賴性(精神依賴、軀體依賴)已列入國際精神藥物管制。但因爲其是臨牀上不可缺少的,並廣泛應用的藥物,品種又多,所以形成依賴的潛在危害很大。其中對巴比妥類和甲喹酮、格魯米特、水合氯醛等所形成的依賴最爲常見。其診斷首先要了解有無服用巴比妥類藥物史,再結合典型的臨牀表現,一般不難做出診斷。但巴比妥類藥物慢性中毒應與慢性酒中毒相鑑別,其戒斷時的癲癇發作要與各類痙攣性疾病鑑別。

(2)抗焦慮藥依賴:有依賴性的抗焦慮藥,如:氯氮卓、地西泮(安定)、艾司唑侖、硝西泮,生臨牀上應用很廣泛,且作用較明顯,但同時有些人可體驗到快感,因而很容易形成依賴。

其診斷有服用抗焦慮藥的事實,停藥1 周內出現戒斷症狀等臨牀表現。即可做出診斷。但對以幻覺、妄想爲主的精神症狀應與重性精神病相鑑別。

(3)苯丙胺類藥物依賴:苯丙胺類藥物具有典型的精神興奮作用。苯丙胺最早是用來治療發作性睡病和腦炎後帕金森症。由於它可提高精神興奮性、解除疲勞,因此有些人爲保持旺盛的精神而長期服用,從而形成依賴或苯丙胺精神病,大量使用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診斷首先有服用苯丙胺病史及臨牀特徵;其次排出非軀體疾患或其他精神疾患所致。

(4)可卡因依賴:可卡因是由古柯葉中提取的生物鹼(古柯鹼)。是一種中樞興奮劑,有很強的精神依賴性,軀體依賴不明顯。其臨牀表現與苯丙胺依賴相類似。診斷有明顯的可卡因濫用史,並對可卡因產生耐受性。撤藥後出現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

(5)大麻類依賴:大麻是古老的依賴藥物,其精神活性成分是四氫大麻酚,主要影響人的精神活動,而對生理功能影響不大。診斷可根據服用大麻史及從患者身上嗅出大麻燃燒後的香味,以及典型的欣快、焦慮、猜疑以及時間、空間、定向障礙等症狀做出診斷。

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符合併發症的陽性改變。

其他輔助檢查:符合非依賴性物質所致依賴輔助檢查:包括血及體液、排泄物的非依賴性物質陽性檢出。

鑑別診斷

注意排出非軀體疾患或其他精神疾患所致精神症狀。對以幻覺、妄想爲主的精神症狀應與重性精神病相鑑別。

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基本同於毒品所致精神障礙。由於患者對依賴藥物的強烈渴求,以致無法擺脫這種慾望。因此,戒藥應該在住院條件下嚴格地按照精神病院制度進行。住院期間也應杜絕一切藥物來源,住院時應嚴格防止將藥帶進醫院,這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關鍵。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藥物劑量遞減法 包括依賴藥物和替代藥物劑量的遞減,除酒依賴以外,適用於各種藥物依賴者。如用藥時間短,依賴程度輕可考慮1 次停掉。巴比妥類及其他鎮靜安眠藥的戒斷症狀常很嚴重,可引起癲癇大發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遞減速度因人和藥而異。如身體健康的青壯年,依賴的藥量也不太大,可在3~7 天內停完。如體弱、老年人、病程長的患者爲避免戒斷中出現心血管的意外或虛脫,宜緩慢減,可1~2 周左右減完。同時可採用常溫冬眠療法,首日氯丙嗪、異丙嗪各25mg 肌注,2~3 次/d;第2 天改爲口服氯丙嗪50~200mg、異丙嗪50mg,3 次/d,連用5 天。總之,戒藥過程中使之略有不適,但能耐受,不出現明顯的戒斷症狀爲宜。用替代遞減法治療阿片類依賴,如用美沙酮替代已成爲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國外關於美沙酮替代遞減的用藥原則,多爲“首日量維持3 天,遞減先快後慢”,用藥時間通常爲21 天。該法雖能有有效地控制戒斷症狀,但波動較大,用藥時間也較長。國內有采用此法的,也有根據美沙酮14 天替代遞減個體化給藥方法,可使戒斷症狀程度輕和波動小。美沙酮替代遞減法對阿片類依賴有肯定的療效,但不能解決戒毒後的心理依賴,心理依賴還應通過心理治療來解決。另外,美沙酮本身又有依賴性,應予重視。可樂定快速無成癮性戒毒治療:可樂定(clonidine),爲α-2 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臨牀通常使用爲降血壓藥,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有文獻報道此藥可解除阿片類藥物的依賴性,由於其本身不具有成癮性,所以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戒毒治療藥物,國內已有用此藥戒毒的報道。菸草戒斷選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可樂定抑制中樞NE 神經元的過度興奮達到消除尼古丁戒斷症狀的目的。可樂定0.15~0.3mg/d,連續服用3 周,61%的人可戒除煙癮。

2.冷火雞戒斷法 指硬性停藥,7~10 天即完成戒斷,簡單快速,但痛苦較多,年老體弱者不適用。主要用於阿片類藥物的戒斷治療。

3.支持療法 各種支持療法十分重要,以改善病人營養狀況,減輕戒斷症狀及急慢性中毒症狀。北醫大精研所採用促大腦代謝療法可以改善病人軀體狀況,減輕戒斷症狀及急慢性中毒症狀。28.75%穀氨酸鈉200ml+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0.1g+輔酶A100u+維生素C 3g+10%葡萄糖500ml 靜脈點滴,1 次/d,30 天爲1 療程。該研究所還曾對巴比妥類及其他鎮靜安眠藥和抗焦慮藥依賴的33 例患者在採用促大腦代謝療法前後進行了記憶量表測查,除“人像特點回憶”外,其他各項在治療前後有顯著性差異,這其中雖不能排除停藥後記憶力的自然恢復,但可說明此法對改善記憶力有效。

胰島素低血糖治療,對減輕各種中毒症狀及戒斷時的各種軀體及自主神經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一般20~30 次爲1 療程。另外,應口服大量各種B 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傳統醫學,中醫中藥中扶正祛邪調整全身,鍼灸療法也經濟簡便。

4.對症療法 患者在戒藥過程中往往有睡眠障礙,採用中成藥及鍼灸、電針等能改善睡眠障礙。小量抗精神病藥也適用於戒斷症狀的幻覺、妄想、譫妄狀態等,在巴比妥類鎮靜安眠藥戒斷時應慎用,以免促使痙攣發作。對癲癇發作者給予抗癲癇治療。國內有報道用亞冬眠療法(首次氯丙嗪、異丙嗪各25mg 2~3 次/d,第2 天起改爲口服氯丙嗪50~200mg、異丙嗪50mg 3 次/d,共5 天)可減輕戒斷症狀,尤其減輕阿片類的戒斷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實驗研究證明用神經介質或與此有關的藥物抑制或緩解戒斷症狀,因尚在實驗研究中,有待臨牀進一步觀察。

5.綜合療法 對藥物依賴患者的治療單採用一種方法很難得到滿意的臨牀效果。

(1)心理治療:對所有患者都要應用支持性心理治療。

(2)行爲治療:

①厭惡療法:

A.電擊法當患者吸菸時,予以電刺激,使吸菸行爲和電刺激後不適感相結合,建立條件反射,從而對吸菸產生厭惡。

B.快速吸菸法每6 秒快吸深吸10 口即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反應,從而對吸菸產生厭惡。

C.想象療法找到一個吸菸的不良場景,通過想象產生厭惡。

②鬆弛療法:包括緊張調整法、肌電生物反饋法等。

併發症

一方面因日常生活不規律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另一方面非依賴性物質所致依賴易併發其他感染性疾病。

預後及預防

預防:非依賴性物質伴發依賴的預防重點是:重視並加強科教宣傳;嚴格藥政管理;加強心理治療,減少生活事件、家庭及環境的不良影響而導致的濫用,並重點加強對高危人羣的宣傳及管理。

流行病學

近數十年來,歐美、亞洲許多國家海洛因、阿片等麻醉品依賴者,大量急劇增加,已在許多國家形成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在美國每1000 人口中,海洛因依賴者達到8.5 人(Alarcon,1968)。美國政府估計在美國阿片類依賴者在1977 年、1980 年都接近50 萬人(Jerome Jaffe,1989)。美國學生中應用阿片類毒品者佔學生1%~4.7%以上(Koeb,1982)。在國外藥物依賴主要是以青少年,海洛因依賴者佔多數,而且以娛樂或以享受快感爲目的,且應用多種依賴藥物。由於海洛因毒性大、併發症嚴重,引起自我中毒和自殺者大量增加,以致此種患者死亡率甚高。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