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毒 2019年11月1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耳根毒(acute retroauricular lymphadenit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出《證治準繩·瘍醫》卷三。又稱耳後附骨癰[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是指以耳後完骨部紅腫疼痛、焮熱、觸之波動、甚至潰破流膿爲主要表現的耳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的耳後附骨癰與西醫的耳後骨膜下膿腫類似[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另請參見耳發。

耳根毒的症狀

患者膿耳,耳內流膿不暢,耳內疼痛,連及耳後,耳後完骨部疼痛、壓痛,甚則腫起如半球狀,耳殼常被推向前方,數天之後,腫起處尚可變軟,穿潰流膿。[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初起耳根處腫大如痰核,按之不動而微疼,腫勢漸增,狀如伏鼠,焮赤疼痛[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全身症狀可見發熱,頭痛,口乾,小便黃,大便祕結,舌紅苔黃燥,脈數[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若因體虛或治療不當,潰口經久不愈,時常滲出膿水,則成虛證痿管,較難治療[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耳根毒的病因病機

耳根毒由少陽膽經風熱所致[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耳根毒多因膿耳火熱邪毒熾盛,肝膽溼熱壅盛,或治療不當,膿液引流障礙,邪毒不隨膿液流出而外泄,反而困結於內,灼腐完骨,血肉腐敗,聚爲癰腫而成[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外科證治準繩》卷三:“耳根毒,在耳根,結核狀如痰核,按之不動而微痛,屬足少陽膽經,兼三焦風熱所致。”

《青囊祕錄》又曰:“耳根毒受在心腎,怒氣傷心,流滯肝經,風熱壅聚而成也。”

由少陽膽經風熱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

耳根毒的診斷

膿耳並見耳後完骨紅腫疼痛,壓痛,或潰破流膿,即爲耳根毒[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證候分析

膿耳的火熱邪毒熾盛,犯及耳後完骨,故該部疼痛、壓痛[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邪毒困結於內,灼腐完骨,血肉腐敗,聚爲癰腫,故胂起如半球狀,耳殼常被推向前方[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膿已成,故腫處變軟,有波動感,並可穿潰流膿[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口乾,舌紅苔黃燥,小便黃,大便祕結,均爲熱盛傷津。發熱不退,脈數有力,爲邪盛正實[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若因體虛,正氣不勝邪毒,邪毒久困,腐肉不去,新肌不生,故潰口經久不愈,清膿常滲而成瘻管[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耳根毒的治療

辨證分型

耳後附骨癰·熱毒壅盛證(postauricularsubperioste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ngestion and excessiveness)是指熱毒壅盛,以膿耳病程中耳流膿突然減少,耳內及耳後疼痛加劇,全身可有發熱、頭痛、口苦咽乾、尿黃便祕,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或滑數等爲常見症的耳後附骨癰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耳後附骨癰·正虛毒滯證(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是指正虛毒滯,以膿耳日久,耳後流膿,反覆發作,纏綿不愈,耳後癰腫潰破,潰口經久不愈,形成瘻道,膿稀色白,瘡口暗淡,伴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脣舌淡,脈細等爲常見症的耳後附骨癰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方藥治療

治法

瀉火解毒,祛瘀排膿[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方藥

可在治療膿耳方藥基礎上,重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黃連之類,以清熱解毒[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耳後紅腫有波動感,用仙方活命飲,取其清熱解毒,並以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止痛,皁角刺、穿山甲之類以活血解毒排膿,促其膿出,邪熱得以外泄[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大便祕結者,可加大黃、芒硝以瀉熱通便。熱盛,口乾苦者,加龍膽草、梔子等,癰腫已潰破流膿量多者,去皁角刺、穿山甲,加桔梗、薏苡仁等[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潰口經久不愈者,宜補益氣血,托里排膿,去腐生肌,用托里消毒散加減[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若身發寒熱者,荊防敗毒散汗之[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發熱腫痛甚者,仙方活命飲加升麻、柴胡,水酒各半煎服[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膿成者服透膿散[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虛者服托里透膿湯,並及時切開引流,小者可自潰,外撒紅靈藥,貼太乙膏[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膿盡用生肌玉紅膏,若潰後膿水清稀,瘡口癒合遲緩,則應服香貝養榮湯補之[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古方參考

《外科大成·耳根毒》:生於耳根,狀如痰核,不動而微痛,屬膽與三焦二經風熱所致,宜衛生散或加升麻、柴胡,或貴金丸下之,弱者神效瓜蔞散託之。因怒而耳下腫者,或肋痛脈弦緊者,小柴胡湯加青皮、紅花、桃仁、牛蒡子。再寒熱,加荊芥、防風,蓋肝者內主藏血,外主榮筋,怒則氣逆,故筋畜結腫,若不自加調攝,肝迭受傷,遷延結核,再犯追蝕之藥,因而不斂不治者多。

外治法

1)耳內處理同膿耳,主要是清除膿痂,保證引流通暢,滴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藥物。如黃連滴耳液[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2)耳後腫脹,可用如意金黃散或紫金錠調敷患處。或用新鮮羊蹄草、芙蓉花葉搗爛外敷[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3)如腫脹處按之有波動感,爲膿腫已成,可切開排膿[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關於膿耳變證

膿耳變證(deteriorated case of purulent ear)是指膿耳變生的耳後附骨癰(耳根毒)、膿耳面癱(膿耳口眼㖞斜)、膿耳眩暈及黃耳傷寒等病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膿耳變證多因膿耳邪毒熾盛,或治療不當,邪毒久蘊,腐蝕骨質,膿汁流竄,邪毒擴散而變生他證。故病情更爲複雜、嚴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