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會 2017年02月09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地五會|Diwuhui|Tiwuhui|Ground Five Meetings|GB42|42|VB42|VB42|G42|G42|GB42

地五會爲經穴名(Dìwǔhuì GB42)[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代號GB4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地即土地,地爲下,指足部,五即五個,會即會合,分佈於足部的少陽經穴有五,此穴居其中,爲上下脈氣會合之處,故名地五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地五會穴主治頭、胸等部疾患:如偏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內傷吐血,乳腫乳癰,腋下腫,腰痛,足背紅腫,頭痛,目赤,耳鳴,脅痛,乳癰,足背腫痛,耳聾,脅肋脹痛,足跗腫痛,乳房脹痛,目赤腫痛,吐血,現代又用地五會穴治療肋間神經痛,神經性耳聾,乳腺炎,結膜炎,腰肌勞損,足扭傷,肺結核,腋淋巴結炎等。

出處

《鍼灸甲乙經》: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者中。

穴名解

地即土地,地爲下,指足部,五即五個,會即會合,分佈於足部的少陽經穴有五,此穴居其中,爲上下脈氣會合之處,故名地五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釋名·釋地》:“地,低也。其體低下,載萬物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風行於地。”《備急千金要方》風毒腳氣門:“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溼皆作蒸氣,足當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五,數也,同伍。《周禮·地官·小可徒》:“五人爲伍。”人頭圓象天,足地方以應。本穴爲足少陽之氣,與其他五經之氣會合處也。以此之一,會彼之五,足方象地。本穴能治足背紅腫,五趾不能着地,針之可使腫消疾除,站立如常;又其穴爲五臟之氣所會,故名之。[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足跗[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地五會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地五會穴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第4、5蹠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地五會穴位於足背部,當第四五蹠骨間,靠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俠溪穴上1寸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

地五會穴位於足背,第四、五蹠骨間,第四蹠趾關節近端凹陷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伸足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地五會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地五會穴在足跗部的位置

地五會穴在足跗部的位置

地五會穴在足跗部的位置(肌肉)

地五會穴在足跗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地五會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四、五蹠骨間,當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取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

地五會穴位於足背,第四、五蹠骨間,第四蹠趾關節近端凹陷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伸足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仰臥或垂足,於第4、5蹠骨之間,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肌腱的內側緣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3.

地五會穴穴位解剖

地五會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背中間皮神經分佈。跗外側動脈發自足背動脈(在距骨頸處),向前外行於足背,發交通支連於弓形動脈。(參看足臨泣)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外側→第四骨間背側肌→第三骨間足底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短伸肌腱→第4骨間背側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和足背靜脈網分佈;深層有足底外側神經肌支和第4蹠背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足背動、靜脈網,第四蹠骨背動、靜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

地五會穴的功效與作用

地五會穴具有舒肝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

地五會穴有清肝泄膽、聰耳明目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地五會穴有清肝疏膽作用,凡穴名之曰合日會者,皆與他經之穴會合爲用也。如頭之百會,腿之合陽,手之合谷,以及臑會、會宗等均是也。其所治症,亦多有與他經之穴協合奏效者。如《天罡祕訣》雲:“耳內蟬鳴先五會,次針耳門,三裏內。”《內經》曰:“陽氣起於足趾之表。”少陽爲一陽,由頭至足爲降。厥陰爲一陰,由足至腹爲升。陽不降則陰無以升,陽之降,陰之引也;陰之升,陽之促也,六經皆然,借少陽厥陰以啓之也。[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地五會穴主治病證

地五會穴主治頭、胸等部疾患:如偏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內傷吐血,乳腫乳癰,腋下腫,腰痛,足背紅腫,頭痛,目赤,耳鳴,脅痛,乳癰,足背腫痛,耳聾,脅肋脹痛,足跗腫痛,乳房脹痛,目赤腫痛,吐血,現代又用地五會穴治療肋間神經痛,神經性耳聾,乳腺炎,結膜炎,腰肌勞損,足扭傷,肺結核,腋淋巴結炎等。

地五會穴主治頭、胸等部疾患:如偏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內傷吐血、乳腫乳癰、腋下腫、腰痛、足背紅腫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地五會穴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脅痛、乳癰、內傷吐血、足背腫痛[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地五會穴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脅肋脹痛,足跗腫痛;乳房脹痛,乳癰[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3.

地五會穴主治目赤腫痛,耳鳴,吐血,乳癰,腋下腫,足背紅腫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

現代又多用地五會穴治療肋間神經痛、神經性耳聾、乳腺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

1.五官科系統疾病:結膜炎,乳腺炎;

2.運動系統疾病:腰肌勞損,足扭傷;

3.其它:肺結核,吐血,腋淋巴結炎。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直刺0.5~0.8寸,局部有脹重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3.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2.[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3.[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4.

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地五會穴的配伍

地五會配睛明、瞳子髎、風池,有祛風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地五會配乳根、膻中、足三裏,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癰。

地五會配睛明、瞳子髎、太陽、風池、太沖、合谷,治目赤腫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3.

地五會配乳根、膻中、肩井、足三裏、足臨泣,治乳癰[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內傷唾血,足外皮膚不澤,乳腫。

《鍼灸大成》:主腋痛,內損唾血不足,外無膏澤,乳癰。

《長桑君天星祕訣歌》:耳鳴腰腿先五會,次針耳門三裏內。

《針經標幽賦》: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

《席弘賦》: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裏穴。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