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下肢靜脈曲張常見,係指下肢淺靜脈系統紆曲、伸長和擴張。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等都可引起下肢靜脈曲張。單純性靜脈曲張,即往稱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係指病變範圍僅位於下肢淺靜脈者。大多發生在大隱靜脈,少數合併小隱靜脈曲張或單獨發生在小隱靜脈。

病因病理病機

一、下肢靜脈的解剖與生理特點

下肢靜脈分爲深靜脈與淺靜脈兩組。深靜脈在肌肉之間與同名動脈伴行。淺靜脈在筋膜淺面,分大隱靜脈與小隱靜脈。大隱靜脈起源於足背靜脈網內側,經內踝前方、下肢內側上行,穿過卵園窩,匯入股靜脈。在入股靜脈之前的5~7cm一段中,有3~7個分支,而以5支最爲多見,其分別爲腹壁淺靜脈,旋髂淺靜脈、陰部外靜脈、股外側靜脈和股內側靜脈。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經外踝後沿小腿後外側上行,在膕窩穿過深筋膜匯入膕靜脈(圖2-114)。在深、淺靜脈之間,以及大、小隱靜脈之間,有許多交通支靜脈相互勾通。大腿部深淺靜脈的交通支,主要有位於縫匠肌下、內收肌管和膝部三處;小腿部以內踝交通靜脈與外踝交通靜脈最爲重要。內踝交通靜脈有3支,引流小腿下1/3內側面的靜脈血,直接進入脛後靜脈。外踝交通靜脈較粗大,引流小腿下1/3外側面的靜脈血,直接進入腓靜脈。其瓣膜功能不全,與大、小隱靜脈曲張的發生和靜脈瘀積性潰瘍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大、小隱靜脈之間的交通支,主要位於膝部附近。

圖2-114下肢靜脈解剖

A . 大隱靜脈及其屬友;B . 小隱靜脈

在下肢深、淺靜脈和交通支靜脈內,都有瓣膜存在。大隱靜脈進入股靜脈附近,小隱靜脈匯入膕靜脈的開口,以及深淺靜脈交通支靜脈內,均有較堅強的瓣膜存在。這些瓣膜呈單向開放,保持血流從遠端向近端或由淺向深部流動。若瓣膜發生功能不全,則血液逆流而出現靜脈曲張。

在正常情況下,下肢靜脈血的向心迴流,依靠心臟搏動所產生的舒縮力、肌肉舒縮的泵作用及呼吸時胸腔內負壓吸力等三者的組合作用。瓣膜在血液迴流過程中,使之單向流動,不致發生返流。

二、病因與病理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病原因,爲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壁薄弱和靜脈內壓力持久增高。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原因,主要是靜脈瓣膜缺陷。靜脈瓣膜缺陷與靜脈壁薄弱,是全身支持組織薄弱的一種表現,與遺傳因素有關。造成下肢靜脈壓力持久增高的重要原因,是長久站立和腹腔內壓增高。

在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形成的過程中,靜脈瓣膜與靜脈壁的強度和靜脈壓力的高低,起着相互影響的作用。靜脈瓣膜和靜脈壁離心愈遠,強度愈低,靜脈壓力則是離心愈遠則愈高,因此,下肢靜脈曲張的遠期進展,要比開始階段迅速,而擴張迂曲的淺靜脈,在小腿部遠比大腿明顯。在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中,小隱靜脈還受到股淺和股膕靜脈瓣的保護,不致受到血柱重力作用的直接影響,只有在大隱脈曲張進展到相當程度後,通過分支而影響小隱靜脈,纔會在小隱靜脈分佈區域,呈現淺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紆曲、擴張,血液迴流緩慢,甚至逆流而發生瘀滯,靜脈壓力增高。靜脈壁發生營養障礙和退行性變,尤其是血管中層的肌纖維和彈力纖維萎縮變性,被結締組織替代。部分靜脈壁呈囊性擴張而變薄,有些部位因結締組織增生而增厚,因而血管可呈結節狀。靜脈瓣膜萎縮、機化,功能喪失。因血流鬱滯、靜脈壓增高和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內液體、蛋白質、紅細胞和代謝產物滲出至皮下組織,引起纖維增生和色素沉着。局部組織缺氧而發生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易併發皮炎、溼疹、潰瘍和感染。上述病理改變,多發生在足靴區部的皮膚,一般在病變進入後期纔出現。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