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苓白朮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藥典標準

中藥名稱

參苓白朮散

拼音名

Shenling Baishu San

性狀

本品爲黃色至灰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甜。

鑑別

(1)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 。
  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μm,棱角銳尖。
  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則地充塞於薄壁細胞中。
  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粘液細胞中,長80~240μm,針晶直徑2~8μm 。
  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種皮細胞黃棕色或紅棕色,形狀不規則。
  種皮柵狀細胞長80~150μm。
  內種皮石細胞黃棕色或棕紅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質塊。
  聯結乳管直徑14~25μm,含淡黃色顆粒狀物。
  (2) 取本品4.5g,加氯仿40ml,置水浴上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棄去濾液,濾渣加甲醇50ml,置水浴上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5ml 使溶解,將甲醇溶液加在已處理好的中性氧化鋁柱(100~120目,15g,內徑10~15mm)上,用40%甲醇150ml 洗脫,收集洗脫液,蒸乾,殘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溶液提取2 次,每次25ml;合併提取液,用水洗滌3 次,每次20ml,蒸乾,殘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
  另取人蔘、甘草對照藥材各1g,同法分別製成對照藥材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 10℃以下放置後的下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硫酸乙醇溶液(1→10) ,在105 ℃烘5~10 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分別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處方

人蔘 100g 茯苓100g 白朮(炒) 100g 山藥100g白扁豆 (炒)75g 蓮子 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 50g桔梗 50g 甘草100g

製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檢查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B)。

功能與主治

補脾胃,益肺氣。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6 ~9g,一日2~3次。

貯藏

密閉,防潮。

參苓白朮散說明書

藥品類型

中藥

藥品名稱

參苓白朮散

藥品漢語拼音

藥品英文名稱

成份

性狀

作用類別

適應症/功能主治

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規格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禁忌

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4周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藥理作用

備註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片玉痘疹》卷五

方名

參苓白朮散

組成

人蔘、白朮(去油炒)、白茯苓、粉草、山楂肉、陳皮、桔梗、木香、枳殼(炒)。

主治

痘瘡,脾胃氣弱不能消食。

用法用量

上用水一盞,砂仁1個(捶碎),爲引,煎服,不拘時候。

《鎬京直指》

方名

參苓白朮散

組成

東洋蔘2錢(米炒),白茯苓3錢,煨肉果1錢5分,炒薏苡5錢,炒車前3錢,仙居術2錢(炒),淮山藥3錢,冬瓜子3錢,桔梗1錢,炒谷芽5錢。

主治

久瀉傷脾胃,氣虛脈弱,飲食不化。

製備方法

上爲末服。

《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方名

參苓白朮散

別名

白朮調元散、參術飲、白朮散

組成

蓮子肉(去皮)1斤,薏苡仁1斤,縮砂仁1斤,桔梗(炒令深黃色)1斤,白扁豆(薑汁浸,去皮,微炒)1斤半,白茯苓2斤,人蔘(去蘆)2斤,甘草(炒)2斤,白朮2斤,山藥2斤。

功效

健脾益氣,和胃滲溼。

主治

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或吐或瀉,胸脘悶脹,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苔白、質淡紅,脈細緩或虛緩。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棗湯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藥理作用

對消化系統功能的影響《中成藥研究》(1982;8:25):參苓白朮散水煎液小劑量對腸管蠕動有興奮作用,大劑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腸管的痙攣,並能增加腸管對水和氯離子的吸收。解痙作用的機理初步看來一方面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擬膽鹼藥的作用。

臨牀應用

1.脾虛泄瀉:某女,48歲,有腹瀉史,經常腹痛腸鳴。近數月來每日均拉稀便二、三次,胃納不佳,飲食乏味,形瘦神疲,舌質淡苔白,脈虛弱無力。此脾虛溼注,治宜健脾滲溼,擬參苓白朮散主之。處方:西黨蔘三錢、焦白朮三錢、白茯苓三錢、淮山藥四錢,炒扁豆三錢、薏苡仁四錢、苦桔梗一錢、縮砂仁(杵衝)八分、炒蓮肉三錢、炙甘草一錢。三劑後,腹瀉停止,再服七劑,胃納增加,大便正常。
2.胃虛嘈雜:某女,28歲,近來脘中嘈雜,得食稍舒,口淡乏味,食後即覺脹悶,大便不實。舌淡苔白,脈象虛細。此屬胃虛腐熟轉輸功能減弱,治宜健脾養胃,宗參苓白朮散意。處方:西黨蔘三錢,白茯苓三錢,焦白朮三錢,淮山藥四錢,白扁豆三錢,姜半夏一錢半,陳會皮一錢半,炙甘草一錢。服上方二劑即愈。
3.慢性痢疾:某女,35歲,患慢性菌痢數年(大便曾培養出B組痢疾桿菌),反覆發作,解膿血便,每天4-6次,伴有腹痛,裏急後重,精神疲乏,食慾減少。舌質淡紅,苔薄白稍膩,脈沉濡弱。證屬脾虛下痢,處方:黨蔘五錢、白朮四錢、陳皮二錢、山藥五錢、苡米五錢、蓮子肉三錢、木香二錢(後下)、黃連二錢、桔梗二錢、扁豆三錢、砂仁一錢五分(打、後下)魚腥草五錢、甘草二錢。服藥四劑後,症狀消失,大便正常,囑續服上方,共服十劑,療效鞏固。
4.慢性腎炎:用本方去桔梗,加虎杖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13例。尿蛋白在(+++)-(++++)之間,經用本方治療,最短一月,最長半年均獲顯效。其中8例臨牀治癒,出院時尿蛋白穩定在(-)-(±)之間;5例有效,尿蛋白控制在(+)-(++)之間,其它臨牀症狀消失。筆者運用參苓白朮散,減去苦辛載藥上浮之桔梗,加入清熱利水之虎杖,以達到治本爲主,標本兼顧之目的。如陽虛寒重,水溼不化,浮腫嚴重者,先用真武湯之類,溫陽利水,待水腫消退後,再用本方調治。若屬氣虛者,重用黨蔘或酌加黃耆、杜仲、菟絲子等益氣補腎。
5.行經泄瀉:某女,35歲,近年來每逢月經來潮,即發泄瀉,腹脹微痛,精神睏倦,飲食少進,頭目眩暈,月經或多或少,色淡,舌質淡紅,脈象濡緩無力。症脈合參,良由脾胃虛弱,溼聚中焦所致。治宜運脾滲溼,理氣調經。處方:西黨蔘三錢、白茯苓三錢、淮山藥四錢、薏苡仁四錢、炒扁豆三錢、炒蓮肉三錢、縮砂仁(杵衝)八分、陳皮八分、生白芍三錢、制香附一錢半、粉葛根一錢半、炙甘草一錢。上方加減連服四劑,諸恙悉除,經隨訪觀察四月來未見覆發。

各家論述

1.《醫方考》:脾胃喜甘而惡穢,喜燥而惡溼,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蔘、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爲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2.《馮氏錦囊·雜症》:脾胃屬土,土爲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蔘、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朮、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於地道,而無否塞之憂也。

附註

白朮調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參術飲(《張氏醫通》卷十六)、白朮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本方改爲丸劑,名“參苓白朮丸”(見《醫林繩墨大全》;改爲膏劑,名“參苓白朮膏”(見《雜病源流犀燭》)。

《嬰童百問》卷二

方名

參苓白朮散

別名

和中散

組成

扁豆(炒)2錢,人蔘2錢,茯苓2錢,白朮(土炒)2錢,甘草(炙)2錢,山藥2錢,米仁1錢,砂仁1錢,蓮肉1錢,桔梗1錢,天麻5分,藿香5分。

功效

急驚下後和氣助胃。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棗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幼科指南》卷下

方名

參苓白朮散

組成

人蔘1錢半,白朮1錢半,白扁豆(薑汁炒)1錢半,白茯苓1錢半,山藥1錢半,甘草1錢,桔梗1錢,苡米1錢,蓮肉(去心)1錢,川芎1錢,當歸1錢。

主治

小兒脾胃久虛,不能轉運,無以榮其氣,或胎中受毒,臟腑蓄水,以致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瘦,肚大臍實,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名曰哺露。

用法用量

米飲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神曲糊爲丸。

《回春》卷三

方名

參苓白朮散

組成

人蔘、白朮(去蘆)、茯苓(去皮)、山藥(炒)、砂仁(研)、藿香、陳皮、乾薑(炒)、蓮肉(去心皮)、訶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

氣虛泄瀉。

用法用量

加生薑1片,燈心1團,水煎服。

加減

嘔噦噁心,加半夏、烏梅;元氣虛脫,昏倦,加黃耆、升麻少許,去砂仁、藿香;飽悶,加厚朴,去肉蔻、訶子;小水短澀,加木通、車前,去幹姜;瀉甚不止,加炒蒼朮、烏梅、熟附子少許。

製備方法

上銼1劑。

附註

本方方名,《東醫寶鑑·內景篇》引作“參苓蓮術散”。

《醫學心悟》卷六

方名

參苓白朮散

組成

人蔘1兩,茯苓(蒸)2兩,山藥(炒)2錢,苡仁(炒)2錢,扁豆(炒)2錢,蓮肉(去心,炒)2錢,砂仁1兩,神曲(炒黑)5錢,甘草(炒)5錢,白朮4兩(陳土炒),陳皮1兩(微炒)。

功效

健脾養胃。

主治

癰疽脾虛者。

用法用量

每用3錢,開水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己任編》卷三

方名

參苓白朮散

組成

人蔘、茯苓、白朮、米仁、山藥、扁豆、芡實、砂仁、桔梗、川連、甘草(一方有葛根)。

主治

小兒疳症,頭大肚大,筋青,四肢獨細。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