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肺經風熱證 2019年12月23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義

鼻衄·肺經風熱證(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經風熱,以鼻中出血,點滴而下,色鮮紅,量不甚多,鼻腔乾燥、灼熱感,伴有鼻塞涕黃、咳嗽痰少、口乾身熱,舌質紅,苔薄白而幹,脈數或浮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鼻衄·肺經風熱證的症狀

鼻燥衄血,點滴而出,血色鮮紅,量不甚多,鼻腔乾燥、灼熱感,兼有鼻塞涕黃、咳嗽痰少、口乾身熱,舌質紅,苔薄白而幹,脈數或浮數。[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4-96.[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3-104.[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49.

證候分析

燥熱傷肺,血熱妄行,上溢清竅:鼻爲肺竅,肺內積熱,耗傷肺陰,血熱妄行,上循清竅,熱邪灼傷鼻竅脈絡,則鼻燥衄血。氣熱則血熱,血熱則血色鮮紅。邪熱在表,故出血不多,點滴而出。若風熱上受,表衛受遏,則身熱咽痛。肺氣上通於鼻,肺熱盛,傷及肺津,則口鼻乾燥、咳嗽痰少。熱邪犯肺,肺氣不宣,則咳嗽痰少。舌尖邊紅,脈數爲肺臟有熱,邪熱在表,故脈浮。[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4-96.[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3-104.[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49.

鼻衄·肺經風熱證的治療

治法

清泄肺熱,涼血止血[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

宜疏風清熱,涼血止血[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49.

方藥治療

可用桑丹瀉白散加減治療[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4.

可用桑菊飲[備註]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桔梗、杏仁、蘆根、甘草加減治療:方中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辛涼輕透,宣散風熱;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氣,利咽止咳;葦根清熱生津。可加丹皮、茅根、旱蓮草、側柏葉涼血止血。肺熱盛而無表證者,去薄荷、桔梗,加黃芩,梔子清泄肺熱。陰傷較甚,口、鼻、咽乾燥顯著者,加玄蔘、麥冬、生地養陰潤肺。[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

可用桑菊飲[備註]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菊花、桔梗、連翹、杏仁、甘草、薄荷、蘆根加丹皮、白茅根、山梔炭等進行治療:方中以桑菊飲清熱宣肺,丹皮、白茅根、山梔炭涼血止血[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49.

外治

除內服湯藥治療外,鼻衄當時,應結合局部用藥治療,以期及時止血。可選用[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4-96.

(1)局部用雲南白藥止血;

(2)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

(3)用溼棉條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龍骨15克,枯礬60克,共研極細末)塞鼻等。

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鼻衄·熱邪犯肺證患者建議食用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蘆根、蘆筍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3-104.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3-104.

1.蘆根茶(《偏方大全》):蘆根100g切小段,鮮蘿蔔200g切小塊,蔥白7莖,青橄欖7個拍碎,再加入適量水,煎湯代茶飲。

2.桑葉止血茶(《聖濟總錄》):桑葉焙乾研末,5g,綠茶3g,用沸水沖泡或加水煎煮。

3.薄荷粥(《醫餘錄》):鮮薄荷30g洗淨入鍋,加水適量,煎熬取汁,粳米100g洗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粥,最後加入冰糖、薄荷汁。

鍼灸治療

方一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穴爲主。取少商、迎香、風池、合谷、孔最穴。手太陰與手陽明相表裏,取迎香、合谷、少商清瀉肺熱。風池疏風清熱。孔最爲手太陰經郄穴,善治鼻衄。

隨證配穴:咽喉痛、咳嗽、發熱者,加尺澤、天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少商、迎香點刺出血。

方二

取迎香、合谷、風府、上星等穴爲主。加少商。艾灸湧泉、隱白。[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4.

關於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epistax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4.。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稱衄血(見《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4.、鼻瀝血(出《蘭臺軌範》卷五)。若出血不止則稱鼻洪(見《大明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爲主要表現的鼻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鼻衄是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黃帝內經素問》對此有豐富的論述。《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鼻衄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熱、胃熱、肝火爲常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4-96.。另有少數病人,可由正氣虧虛,血失統攝引起。中老年人反覆鼻衄者,應注意排除鼻咽部腫瘤[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

古人根據病因及症狀不同對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證名,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六。《諸病源候論》有傷寒鼻衄、時氣鼻衄、熱病鼻衄、溫病鼻衄、虛勞鼻衄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五臟衄、酒食衄、折傷衄等。傷寒太陽病的“紅汗”、婦科病的“經行衄血”(或稱“倒經”)也都屬於鼻衄的範疇。鼻衄嚴重者,又稱“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見於西醫的鼻病、高燒病證、血液病、風溼、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化、多種傳染病。

詳見鼻衄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