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衣不下 2015年06月22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胞衣不下爲病症名。又名胎衣不下。指胎兒娩出後半小時,胎盤仍未娩出者。多因氣虛或血瘀等引起的子宮收縮無力而致。現代醫學稱本病症爲胎盤滯留。是引起產後出血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由宮縮乏力或不協調所致者,可採用鍼灸療法,而由植入性胎盤及胎盤粘連等因所致者,非鍼灸適應證。鍼灸治療:取中極、合谷、三陰交、肩井、獨陰、崑崙等穴。氣虛者加灸氣海;小腹寒痛者重灸氣海、中極;陰道出血偏多者加灸隱白,若出血不止或宮內大量積血,則應採取其他相應措施[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8.

出《經效產寶》捲上。又名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兒衣不出、胞脹不下。指胎兒娩出後半小時,胎盤尚未排出者。多因婦人素體虛弱,或產程過長,用力過度,以致氣虛而宮體收縮不良,胞衣不出;或因胎兒娩出,有瘀血阻滯胞脈;或臨產和產時感受寒邪,氣血凝滯而致胞衣不下。氣虛者胞衣不下,少腹微脹,下腹有塊,按之不痛、不堅,陰道血量多而色淡,頭暈心悸,氣短神疲,治宜補氣養血,方用人蔘養營湯;若血瘀胞衣不下,症見小腹劇痛,堅硬有塊,出血量少色黯,治宜養血逐瘀,方用生化湯合益母膏;寒凝胞衣不下者,小腹冷痛拒按,有硬塊,陰道流血量少,色黯紅,面色蒼白,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方用黑神散加牛膝、川芎、益母草、黃酒治之。同時可結合鍼灸合谷、三陰交等穴或手術處理。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