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膀胱類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尤以女性多見。本病在大多數病例不是作爲一個獨立的疾病出現,而是泌尿系統感染的一部分或是泌尿系統其它疾病的繼發感染。正常膀胱對細菌有很強的抵抗力,細菌很難能通過尿路上皮侵入膀胱壁,尿道遠段內的細菌一般也不能進入膀胱,即使進入膀胱,在正常情況下,也隨着尿液的排泄而驅出體外,致使細菌在膀胱內不能停留、繁殖而引起感染。但在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梗阻、膀胱本身病變抵抗力降低時,正常的膀胱粘膜抗感染屏障容易遭到破壞,則膀胱又極易引起感染。膀胱的炎症可分爲急性與慢性兩種,兩者又可互相轉化,急性膀胱炎得不到徹底治療可遷延成慢性,慢性膀胱炎在機體抵抗力降低或局部病變因素加重時,又可轉化成急性發作。

病因病理病機

(一)致病菌:膀胱的非特異性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約佔70%以上,這些細菌包括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產氣桿菌、副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其次爲革蘭氏陽性球菌,常見的爲葡萄球菌、鏈球菌,黴菌感染較少見。臨牀上所見病例不少是由一種細菌以上所致的混合感染。

(二)誘發因素:所有可破壞膀胱粘膜正常抗菌能力、改變膀胱壁正常組織結構及適合於細菌滯留、生長和繁殖的一切因素均可誘發膀胱炎的發生。如尿瀦留所致過度膨脹的膀胱損傷了膀胱正常粘膜的屏障作用,下尿路梗阻引起的殘餘尿不能有效地將進入膀胱的細菌排出體外,結石、異物損傷破壞了膀胱粘膜的正常組織結構,腫瘤、壞死組織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腔內泌尿系檢查及治療如導尿、尿道擴張、膀胱鏡檢查、逆行腎盂造影等若檢查者操作粗暴、無菌觀念又差等,也爲細菌入侵提供了機會。另外,膀胱炎尚可繼發於本系統或鄰近器官的感染,如腎臟、前列腺、陰道、宮頸等部位的炎症。

(三)感染途徑

1.上行性感染:細菌經尿道進入膀胱,這一感染途徑最爲常見。女性的尿道短而直,尤其是嬰兒期、新婚期及妊娠期更易發生膀胱炎。泌尿系檢查經尿道腔內操作時細菌帶入膀胱,留置尿管後亦可誘發膀胱炎。

2.下行性感染:繼發於腎臟的感染,細菌隨尿液經輸尿管進入膀胱。

3.局部直接感染:膀胱造瘻後與外界皮膚直接相通,膀胱陰道瘻、膀胱直腸瘻時,細菌經瘻管直接侵入膀胱引起感染。

臨牀表現

(一)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發病急驟,常在過於勞累、受涼、長時間蹩尿、性生活後發病,病程一般持續1~2周自行消退或治療後消退。其特點是發病“急”、炎症反應“重”、病變部位“淺”。常見的症狀有尿頻、尿急、尿痛、膿尿和終末血尿,甚至全程肉眼血尿。嚴重者膀胱由於炎症刺激發生痙攣使膀胱不能貯存尿液,頻頻排尿無法計數,出現類似尿失禁的現象。因急性炎症病變部位“淺”,膀胱粘膜吸收能力很弱,尿頻使膿尿得以及時排出,所以單純急性膀胱炎全身症狀輕微,多不發熱。若有畏寒、發熱,則應考慮同時合併有其它泌尿生殖系器官急性感染的存在。

(二)慢性膀胱炎

 慢性膀胱炎症狀與急性膀胱炎相似,但程度較輕,其特點是發病“慢”、炎症反應“輕”、病變部位“深”。慢性膀胱炎往往繼發於其它原發病竈,只有在很少情況下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因此,對慢性膀胱炎特別是屢發或長期不愈患者均須作系統的檢查,找出病因以便進行有效的治療。

診斷

急性膀胱炎由於症狀多較典型,一般診斷並不困難。根據尿頻、尿急和尿痛的病史,尿液常規檢查可見紅細胞、膿細胞,尿細菌培養每毫升尿細菌計數超過10萬即可明確診斷。

慢性膀胱炎多繼發於泌尿生殖系統的其它疾病,如下尿路梗阻、膀胱內原發病竈、生殖器官或上尿路感染等。因此,診斷方面除全身一般檢查外,最重要的是查明致病菌的種類及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尋找引起感染持續或復發的原因。對病程長、治療效果不理想或反覆發作的病人,尚須進行泌尿系統全面檢查,包括尿道擴張、膀胱鏡檢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及膀胱造影,必要時可作膀胱組織活檢及對鄰近器官的檢查,以找出引起膀胱炎的誘因。

慢性非特異性膀胱炎須與特異性膀胱炎相鑑別,如結核性膀胱炎(表6-1),間質性膀胱炎,以及滴蟲性、黴菌性膀胱炎等。

表6-1 非特異性膀胱炎與結核性膀胱炎的鑑別

項目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