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魚

食材 中藥材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ī yú

2 註解

3 概述

鯔魚屬鯔形目鯔科魚類,全世界鯔科魚類有70多種,我國沿海已發現20多種,鯔科魚類是常見的海產魚類,分佈極廣,遍及熱帶、亞熱帶、溫帶水域,鯔魚雖產於海中,但對鹽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在海水、鹹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有些種類能完全適應淡水生活,是沿海海水養殖和鹹淡水池塘養殖的主要魚類,養殖的主要品種有鯔(俗稱烏頭鯔、青鯔)、梭魚(俗稱赤眼鯔、黃鯔)、棱梭(俗稱棱鯔)等。

鯔魚體型細長,呈棒棰型,沿海羣衆又稱其爲"棰魚"。

鯔魚棲息於淺沿海或河口鹹淡水交界處,有時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分佈很廣,我國從遼寧到廣東沿海均有。

4 鯔魚的別名

馬魚、白眼梭魚、烏頭

5 《*辭典》:鯔魚

5.1 出處

開寶本草

5.2 拼音名

Zī Yú

5.3 別名

子魚(《綱目》),白眼(《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梭魚(《脊椎動物分類學》)。

5.4 來源

爲鯔科動物鯔魚的肉。

5.5 形態

體粗壯,呈圓筒形,前部平扁,入後漸側扁。體長約40釐米。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略凸,向腹面傾斜。吻寬而短。眼大,外被一層厚的脂膜。眼間隔寬闊平坦。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三角形。口小,下位,略呈人字形。口脣發達,下頜前端有一凸起,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細齒。鰓孔大,鰓耙細密如篦狀。鱗大,圓形,除吻部外,全體皆被鱗:第一背鰭基部兩側及胸鰭的腋部有尖瓣狀大鱗,腹鰭間有1三角形瓣狀大鱗,側線不明顯,體側縱列鱗42~43。背鰭Ⅳ,Ⅰ8,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距離的正中;第二背鰭上緣微凹。臀鰭Ⅲ8,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2背鰭的稍前方或與之相對。胸鰭短寬,16~17,位高。腹鰭15。尾鰭大,叉形,後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腹部白色。體側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各鰭淺灰色。

棲息於淺海或河口鹹淡水交界處;有時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以泥土中有機質爲食。產卵期3~4月,卵產於近海之河口

5.6 生境分佈

分佈很廣,我國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均有。

5.7 性味

①《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5.8 歸經

本草撮要》:"入足陽明經。"

5.9 功能主治

①《開寶本草》:"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助脾氣,令人能食,益筋骨,益氣力,溫中下氣。"

5.10 摘錄

《*辭典》

6 鯔魚使用提示

每餐約80克

7 鯔魚營養價值

鯔魚富含蛋白質脂肪酸、B族維生素維生素E、鈣、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特別是冬至前的鯔魚,魚體最爲豐滿,腹背皆腴,特別肥美,常被作爲賓館酒樓的海鮮佳餚。

8 鯔魚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都可食用

尤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脾胃氣虛,不思飲食、小兒疳積貧血等病症人羣食用。

9 鯔魚食療功效

鯔魚肉性平,味甘鹹;

具有補虛弱,健脾胃的作用

對於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等病症有一定輔助療效。

10 鯔魚的食用建議

1. 鯔魚肉細嫩,味鮮美,多供鮮食,食法與梭魚類似;

2. 魚卵可製做魚子醬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