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腹療法

外治法 醫療技術名 中醫治法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èn fù liáo fǎ

2 概述

振腹療法中醫外治法之一,是上世紀80年代,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臧福科教授(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創立的一套以調理臟腑病爲主的推拿手法振腹療法以腹部爲主要施術部位,着重於對元氣胃氣的調補。松振法振腹療法的核心手法,包含了振、揉、推、拿、擦等手法

3 振腹療法源流

振腹療法是上世紀80年代,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臧福科教授(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創立的一套以調理臟腑病爲主的推拿手法。臧教授師從宮廷理筋術傳人劉壽山(1904年一1980年),在學術上繼承了其對中醫筋傷中“筋以柔韌爲常”,在施治過程中必須順其生理,以柔治剛,切不可盲目粗暴,強拉硬扳的獨到見解;結合宮廷理筋術技法上“輕、柔、透、巧”的核心思想。同時,臧教授主張從整體觀點出發,以中醫理論爲指導,治療不拘泥於一時一法一派之技法,而應兼取百家之長。1979年,臧教授在與其好友畢永升的一次關傳統震法的聊天中受到啓發,結合自身流派特有的施術習慣,發明了具有宮廷推拿流派特色的松振法,在之後的幾年中漸漸將其創編爲一套治療臟腑相關病的系列手法,命名爲振腹療法。其後的20多年中,其弟子付國兵不斷的對振腹療法進行完善及推廣,現已廣泛運用於內、婦、兒科等相關疾病的治療,爲中醫推拿手法治療臟腑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4 振腹療法的傳承與創新

振腹療法創立的初期,臧老施術時以松振法操作爲主,同時結合推、揉、按等手法。操作時施術者以勞宮穴對患者神闕穴,掌根對患者關元穴,中指患者任脈,食指和無名指患者腎經拇指小指置於胃經,操作時可以掌根、全掌、指端交替着力,使產生的振顫持續地作用於以神闕穴爲中心的區域。頻率約250~300次/分,持續操作約十五分鐘。

在之後的二十餘年中,付國兵教授經經過在長期臨牀應用,將振腹療法不斷完善,使之更爲系統、完整。他對於振腹療法的繼承與發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腹部手法操作中,加入了對任督二脈背俞腹募的調理。

馮氏錦囊》中說:“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任督二脈中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生上相當重要,任脈主血,爲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爲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六陽經脈起着主導作用,當十二經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應的,若任督兩脈氣血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十二經脈。所以古人有云: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補益氣血。同時,加入對背俞穴腹募穴刺激,一方面意在加強任督二脈十二經脈氣血的統攝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要激發五臟六腑氣血,使之對振腹操作有更好的響應性。正如《難經本義》所提到的:“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

其二:提出了不同振源振法的概念,將松振法與其他推拿手法相結合,拓展了振腹療法中.的臨牀應用。

經過長期的臨牀實踐,付教授根據松振法在操作時着力部位的不同將其分爲掌振法和指振法:根據操作時振源的不同分爲肩振法、肘振法、腕振法及抖振法。他認爲不同振源所產生的振顫,其振動幅度、頻率作用層次各有特點,更有利於臨牀上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需要靈活選擇。

振法爲肘點法振法的結合,幅度較小、按壓力大,力量深透,作用層次深,主要作用於肩、背、腰部,具有舒筋活絡、解除痙攣、祛瘀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肩背腰腿部深層的軟組織炎症肌肉勞損和陳舊性的損傷或頑麻痹痛等。

振法按法振法的結合,其傳導距離長,頻率相對較慢,幅度大,按壓力較大,可直接作用於治療局部的氣血鬱積處,具有舒筋通絡、解痙止痛的作用指端操作常用於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肌肉勞損,各種筋膜炎等;手掌操作常用於腰背部的生理屈度變直或後突。

振法爲推、按、扳、搖法與腕振法的結合,幅度大,類似於抖法,不侷限於在牽引拔伸下操作,使用更加廣泛。主要用於上肢關節功能障礙,具有鬆解粘連、舒筋通絡的作用,常用於中風後遺症上肢肌肉痙攣、肩周炎功能障礙等。

5 振腹療法的學術思想及特色

振腹療法選擇腹部爲主要施術部位主要因爲腹部居人體之中,爲上下、左右、內外氣機聯結的樞紐。腹部與五臟六腑關係密切《釐正按摩要術》日:“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其臟腑如何,則莫如診胸腹。”振腹療法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其對於臟腑氣機的調理方面,該法着重於對元氣胃氣的調補。因爲元氣人體的源動力,決定着人生長發育和各臟腑的生理機能。元氣之根在腎,依賴腎中精氣所化生,元氣的充盈反過來又可以補充腎中之精氣胃氣之根在脾胃,人以胃氣爲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人體的發病與否,預後轉歸均與元氣胃氣盛衰息息相關,人身諸氣亦是元氣人體的不同部位的不同功能表現形式。因此,振腹療法通過對丹田、脾胃部的適當刺激,抓住元氣的生髮、輸布兩大環節,調理元氣的生髮運行,並在治療上以振腹系統手法爲體,以辨證取穴施術爲用,體用之間互相促進,以一法而統諸法,從而恢復臟腑功能,體現了中醫學元氣、重胃氣、重氣化的整體思想。

同時,振腹療法的操作中滲透了臧教授“以柔爲貴”,“筋喜柔不喜剛”的學術思想。其核心手法——松振法,施術特點不同於傳統振法中依靠前臂肌羣的靜止性痙攣時發出的不自主運動,而是運用前臂肌肉的主動運動取而代之;臧教授認爲在施用該手法時,應儘量不用意識控制手部動作,讓手腕自動痙攣起來,達到一種“無意識”的松振狀態。較之傳統振法,其頻率低,動作幅度大,作用時間更爲持久。

手法的組成方面,振腹療法主要包含了振、揉、推、拿、擦等手法,但之所以選用松振法爲主要手法,原因有以下幾點:(1)振法作爲垂直運動類手法,較揉、拿、擦等水平運動類手法更爲滲透;較點、按等垂直運動類手法則更有節律性,持久性。(2)利用前臂自主運動而產生的振動深沉而不剛猛,其勢柔和而綿綿不絕,正是胃氣在脈中從容和緩之象。若春風之和煦而綿長;若春雨之澗萬物而無聲。因此,當其操作於神闕關元中脘等穴及其附近區域時,可起到助運化而聚元氣,促氣機而達周身之功效,即振陰而達陽者也,爲君子之法。

操作上,由於神闕穴位人體之中心,施術於其上,可使氣百脈,內走臟腑經絡百脈和暢,則毛竅通達,氣機可上至泥丸,下至湧泉。其上三脘,兩側天樞,其下氣海關元,網絡三焦的同時,抓住元氣的生髮和輸布兩大環節。以神闕穴爲中心的腹部推拿配合調理任督二脈背俞腹募,以起到偕一點而調全身氣血作用手法建立在培元氣、調運化、暢氣機這些基本原則之上,調整元氣虛實盛衰並暢通其運行通路,實現治療內外婦兒疾病的目的。

總的來說,振腹療法的主治作用根據所治療疾病及手法加減,可歸結爲以下幾點:(1)培補元氣、扶正祛邪;(2)溫運中土,益氣養血;(3)調暢氣機開鬱散結;(4)交通心腎,寧心養神;(5)溫陽散寒、活血通脈;(6)通調三焦,升清降濁。

6 振腹療法的臨牀應用

振腹療法作爲中醫外治法之一,較其他的藥物治療及外治療法有其獨特的優勢:(1)安全性高,臨牀未見有任何不良反應的報告;(2)刺激量小,易於接受;(3)醫療成本較低,易於社會推廣。臨牀上,振腹療法現已逐漸應用於部分臟腑不和所引起的失眠痛經胃脘痛便祕等疾病。沈潛等運用振腹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30例,總有效率達100%,孫正偉將其運用於兒童的多動症、抽動症17例,總有效率88.3%,高煜森等運用振腹療法調治慢傳輸型便祕女生亦取得滿意療效,並進行了相關機理探討。

儘管振腹療法已經過二十餘年的臨牀運用及推廣,學界對於其的認識度仍相對不足。因此,在進行臨牀試驗及推廣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其機理的研究,爲其臨牀有效性奠定理論基礎,才能從根本上增加振腹療法的學術影響力,從而能夠更好的發展振腹療法,傳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及技法。

有振腹療法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有振腹療法作用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