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子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óu tóng zǐ

2 《*辭典》:油桐子

2.1 出處

《綱目》

2.2 拼音名

Yóu Tónɡ Zǐ

2.3 別名

桐子(《綱目》),桐油樹子(《嶺南採藥錄》),高桐子(《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油桐果(《福建民間草藥》)。

2.4 來源

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收集,將其堆積於潮溼處,潑水,覆以乾草,經10天左右,外殼腐爛,除去外皮收集種子曬乾

2.5 形態

油桐(《品彙精要》),又名:罌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遺》),荏桐(《本草衍義》),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

落葉喬木,高3~10米。有粗壯無毛之枝,幼枝稍具長毛。葉互生,革質,卵狀心臟形,長10~15釐米,寬6~1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有時淺3裂,下面具疏毛或後變無毛,綠色有光澤;葉柄長4~10釐米,頂端有紅紫色2腺體。花先葉開放,單性雌雄同株;成圓錐狀復聚傘花序,密集小枝頂端;萼片2裂,綠色,具細毛;花瓣5,白色,覆瓦狀排列,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與條紋,內面無毛;雄花具雄蕊8~10,或可至12枚,排列呈2輪,外輪雄蕊着生於近基部的分離,內輪的較長而合生,花葯橙紅色;雌花子房有毛,3~5室,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柱頭2裂。核果近球形,頂端急尖,平滑,直徑4~5釐米,內具種子3~5顆。種子闊卵圓形,背圓拱,腹部平。花期4~5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油桐根)、葉(油桐葉)、花(桐子花)、未成熟果實氣桐子)以及種子榨出的油(桐油)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2.6 生境分佈

喜生於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分佈四川、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臺灣、貴州,雲南等地。

2.7 化學成份

各地產的油桐子的一般組成雖有差異,但總的說,種子含油約35%,種仁含油約50~61%。另一報道,果實粗脂肪61.500%,粗蛋白質16.569%,水分3.742%,大部分的糖爲非還元性糖,此外又含戊聚糖6.68%。

油桐子榨油後的桐餅,尚含油3.1~6.6%,又含氮2.12%,磷1.13%。因含有能引起動物胃腸炎毒性皁甙,故不作飼料而常用爲肥料。此種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餅的毒性遠比桐油爲大。據說,在70~100℃久熱或在高壓蒸氣中2小時,該毒性成分能被破壞,但可能還含其他毒素

種仁中蛋白質種類尚少研究,其能溶於水者,可能爲一種磷糖蛋白質;又用稀鹽酸、10%食鹽水、0.2%氫氧化鈉,曾分別分出幾種蛋白質。桐餅蛋白質的組成氨基酸精氨酸(10.87%)、纈氨酸(8.33%)、亮氨酸(7.67%)和苯丙氨酸(7.28%)等爲多。

同屬植物Aleurites montana的種子組成及其所產的油,都與油桐相似。此植物的油名木油,國際上常稱爲中國木油,而油桐所產的油名爲桐油。由於此二種油性質相似,故常混淆不清。木油中的桐酸含率爲75%,比桐油的77%略低。

2.8 性味

①《本草拾遺》:"有大毒。"

②《綱目》:"味甘。"

2.9 功能主治

風痰,消腫毒,利二便。治風痰喉痹瘰癧,疥癬,燙傷,膿皰瘡丹毒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

①《綱目》:"風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②《嶺南採藥錄》:"磨水塗瘰癧。"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有利便、催吐、鎮咳作用。消積食,治氣脹,並治婦女月經不調。外用可治毒瘡、疥癬。"

④《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燙傷。"

2.10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吹喉、搗敷或磨水塗。內服:煎湯,1~2枚;磨水或搗爛沖水服。

2.11 注意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孕婦慎服。"

2.12 附方

①治瘰癧桐油樹子磨水塗,再以一、二個和豬精肉煎湯飲。不可多用,宜多服數次。(《嶺南採藥錄》)

②治疥癬:油桐果搗爛絞汁敷抹。

③治燙傷:油桐果搗爛絞汁,調冬蜜敷抹患處。

④治鏽鐵釘刺傷腳底:鮮油桐果和紅糖搗爛敷貼。(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膿皰瘡:嫩油桐果切開,將果內流出的水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⑥治丹毒油桐殼焙焦,研細面,香油調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⑦治大小便不通:桐油種子一粒。磨水服,大約半粒磨水一兩。(《貴州草藥》)

2.13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